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3期 ID: 146643

[ 王松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四个“不容忽视”

◇ 王松

  “减轻学生负担,向45分钟要质量”这一口号的提出,把很多教师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了课堂上,课堂教学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是,这句话也给不少教师造成了误解,他们认为“向45分钟要质量”就是要把所有教学内容都放到课堂上,无限度地扩充课堂的容量。就语文教学而言,他们不光要把课文学习中的所有内容放到课堂上,往往还要补充很多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他们以为这样学生课堂上学习的东西多了,课堂的效率也就自然高了,学生其他时间什么都不用做了,负担也就轻了。但是他们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以致表面上看来,课堂的容量大了,节奏紧凑了,课余时间学生的负担轻了。实际上是学生在跟着老师紧紧张张地似晕车一样的学习,不仅课堂的实际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也失去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良机。我们应该看到,仅仅依靠扩充课堂45分钟的容量是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其他方面也必须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
  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学生要学好语文,有这样四个方面不容忽视。
  一、不容忽视学生的有效备学
  农民种地要备耕,教师上课要备课,其实学生上课也要备学。现在,我们经常说教师有效备课是有效上课的保证,却很少提到学生有效备学的问题。其实,学生有效的备学意义深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首先,有效备学是有效学习的保证。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对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那么课前的准备当然也不应该是教师的独角戏。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课前的有效备学甚至比教师有效备课还显得重要,因为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充其量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服务者,最多也就是个合作者而已。学生只有在上课之前做了有效的准备,课堂上才有可能比较深入地思考问题,才有可能和老师、同学之间做出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如果学生带着一副空脑壳进入课堂,所谓的师生双边对话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你想想:如果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还不认得,课文内容还不熟悉,他要应付这些还来不及,又怎么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同学、老师做出有效的交流和对话呢?
  其次,学生备学是内化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经常说,“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学生备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实践和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有了用武之地,得到了内化,从而形成自学能力。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这将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第三,有效的备学便于学生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却很少能看到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那又是什么遮住了学生好奇的眼睛,锁住了他们原本充满问号的脑袋呢?我认为,一直以来,我们很少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回答问题,是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备学,以致学生走入课堂时,脑袋里是空的,他拿什么去思考呢?因此,我们要培养善于思考的学生,就要从指导学生备学开始,让学生在备学的过程中储备思考的材料,形成独立思考习惯。
  要知道,我们面对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阶段是他们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阶段,但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安排、统筹考虑学习任务的能力还很不成熟。因此学生备学时需要我们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我们指导学生备学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注意年龄上、学段上的差异。比如:第一学段着重指导学生如何熟悉生字词、读熟课文。而到了第二、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有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根据学段要求、单元要求、进行拓展性阅读等。
  其二,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通常一个班有四五十人,他们在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方面必然存在差别。因此,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差异,适当提出不同要求,做出不同安排。比如说,到了第二学段,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达不到第一学段要求的备学任务,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就不能急于对他们提出第二学段的要求,而应该继续要求他们做好第一学段的备学,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做到自主备学。在低学段中,我们要对学生要求要多一点,指导、督促多一点。而到了高学段,指导、督促当然还是必要的,但已经退到次要的位置,我们应通过开展一些语文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备学。
  二、不容忽视课后巩固和延伸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我们知道存储进大脑的东西,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从大脑中流失,而减少流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及时地巩固。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说明及时地温习旧知不但可以减少旧知识的丢失,还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我认为,在学习过后,减少丢失和发现新知更有效的办法,是学以致用,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完成学习中的任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再现学过的内容,还要思考如何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思考的过程是学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建立起联系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增强了有效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思考、创新的能力和习惯。因此我们一定要指导、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及时的复习巩固和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课后的巩固和延伸要注意:1.适量。不能过分加重学生的负担。一旦成为负担,往往会适得其反。2.切忌简单重复。机械的简单重复极易让学生疲劳和厌恶。3.课后延伸,不一定要堂堂做,课课做,可以一课一做,也可以一单元一做,应视情况而定。4.关注差异,处理好扶与放的问题。
  三、不容忽视平时的阅读积累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它和数学等自然学科不同,它的知识点广,不系统。因此,学习语文重在不断地积累。并在运用中,培养语感,形成能力,陶冶情操。而这种积累仅仅依靠学习课本上的那几篇课文是不够的,必须培养起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因为每个人学到的语文知识相对于浩渺无垠的语文世界来说都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更何况知识每天都在更新、发展。一个人如果没有培养起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使书本知识学得再好,考试的分数再高,我们也不能说他真正学好了语文。
  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呢?我认为要在阅读中培养。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当然不会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要从要求学生读书开始,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我的做法是:
  1.结合备学、课后延伸等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2.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展示舞台。
  3.提倡学生自主阅读。
  四、不容忽视向生活学习
  语文学习相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有一个强大的优势,就是生活中到处都有学习的材料,到处都是我们实践语文能力的场所。比如,春联、电视广告、商店招牌等等这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物,都是我们积累语文知识,感受语文魅力的鲜活的素材,也是我们由浅入深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的很好载体。当我们引导学生把触角伸向无比广阔的生活世界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便充满无穷的乐趣,获得了无限的活力。如果我们不能引导学生好好利用这些资源,丰富学生语文积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岂不是很大的浪费吗?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的做法是:1.结合单元或课文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在备学或课后延伸时,注意搜集、整理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内容。2.结合传统节日和学生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观察、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语文素材。3.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针对搜集来的材料,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出一期板报,出一期班级刊物,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成就感。
  综上所述,我只是想说,虽然课堂教学的45分钟很重要,但是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课堂上的45分钟就可以解决学生学好语文的所有问题。上文提到的四个方面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像重视课堂教学一样,重视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把研究的目光稍稍从课堂上移开一点,用同样的目光注视拙文中提到的四个方面,这里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作者单位:长丰县陶楼中心校)

语文教学中的四个“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