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3期 ID: 146664

[ 彭松巍 文选 ]   

作文与阅读的“互动教学论”

◇ 彭松巍

  目前,无论是关于作文教学,还是关于阅读教学的单方面研究,都称得上成果颇丰。然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可以发现,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其实密不可分,脱离了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会显得异常空洞与缺乏说服力,离开了作文教学实践,阅读也显得苍白与无所依托。有鉴于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斗胆提出作文与阅读的“互动教学论”,以期得到更多同行的共鸣与探讨。
  一、“互动教学论”的概念
  什么是互动,《现代汉语词典》注解为: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因此,所谓作文与阅读的“互动教学论”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写作与阅读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试着从写作的角度进行解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境与写作上的特色;在作文过程中结合阅读教学尤其是单元教学中的单元特色进行创作训练,整体优化二者的功能。通过理念上的整合、有意识地备课与课堂教学,以及大量的实践训练,促进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做到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同步提高,整体提升语文功力。
  二、“互动教学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家陶行知强调, “知”与“行”的统一,是教师的最高追求。课文讲解与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会无数次地跟学生讲“什么叫主题思想”、“如何找出文章线索”、“如何划分段落层次”、“什么是写作特色”、“什么是细节描写”等,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关于写作基础的“知”的积累过程,如何将这种“知”化成学生“行”的能力,离开作文训练显然不现实,所以我们要将作文教学的过程看成是教育理论上的“行”,强调作文与阅读的互动,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要注重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要着力引导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这些要求也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作文与阅读教学中,互动的模式是有意义的,甚至是必须的。
  2.现实意义
  语文教学的现实也决定了 “互动教学”的势在必行。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语文知识教学各自为阵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即教基础知识时不知道联系阅读和写作来讲解,上阅读课不知道结合同题写作来分析,教写作时又忘了应从刚学过的课文中获取写作的技巧与营养,结果教得很卖力,却总是效果不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同样的问题,不少学生尤其是没有思考习惯的学生,他们认真地跟着老师学习,作业做了一大堆,但从不曾想到要将老师教授的几块知识融会贯通地变成自己的东西,时间不少花,成绩却不理想。
  造成上述状况既有一些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上思考不够、探索不够的主观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客观上我们并没有形成“互动教学”的理念、架构与氛围。
  三、操作层面上的“互动教学论”
  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使笔者越来越认识到,阅读就是写作的逆过程。相反,写作的过程也可看成是阅读的逆过程。
  1.教学生在“读”中感悟“写”
  (1)在标题、背景分析中把握审题
  讲解课文,一开始就是标题、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为什么要花很多精力介绍这些?很显然,是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文章的,标题确立的意义何在等。讲解这些内容时就可以渗透写作中的审题训练。如教学《江南的冬景》,就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作者,或假设高考作文题目就是“江南的冬景”,你准备怎么入手?在学生踊跃发言的基础上,笔者适时归纳:看到“江南的冬景”首先要想到文题限定,地点在江南而不是其他地方,时间在冬天而不是其他季节,范围是写景而不是写人,所以应写成一篇写景记叙文,重点突出江南特色。随后,介绍郁达夫生平,说明他是浙江富阳人,写作时间在其年届不惑之后。至此,学生已不难理解郁达夫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美文。同时也弄清了什么是审题,审题就是辨明文体,弄清写作范围,明确写作重点。
  (2)在主题思想分析中理解立意
  古人讲:“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立意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性。但如果不结合具体文章,学生不大容易搞懂。因此,要在阅读中让学生理解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应高、新、正、深。这方面毛泽东诗词是最好的例子。一次,串讲完《沁园春·长沙》大意后我来了个提问:“请问这首词中最能突出主题思想的是哪几句?”学生各抒己见,最终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上阙的“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下阙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接着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如果把这几句去掉或换掉会怎么样?”这回学生的意见一下子就统一了:“去掉或换掉这些句子,这首词就没有这么立意高远。”这正是笔者想引导他们说出的答案,我及时给学生讲解了写文章时立意的重要性,告诉学生“‘我想表达什么’是真正动笔前就应确立的,没想清这一点就动手,经常是下笔千言,不知所云”。同时,我还布置学生回去温习初中学过的毛主席套陆游原题反其意而作的《卜算子·咏梅》,从中体会立意的作用。
  (3)在段落层次分析中领略构思
  阅读时经常要分析段落层次,但分析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课文大意,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力求让学生在课文讲解中知道段落分析与写作时的构思密不可分。无论写哪种体裁的文章,或拿到一个作文题,都必须分成段来写,那么究竟分成几段呢?我们可在阅读中学习别人是怎么做的,这个过程就是段落层次分析的过程。如《想北平》一共8个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表达“想念北平”的呢?1~3段为第一层次,老舍说诗意地爱着北平,却说不出来。4~7段为第二层次,颂北平,分别从北平动中有静的环境,北平的建筑布局,北平的古物、花、菜、果,北平接近自然的景致等四个方面对北平进行赞美。第8段用一行字再次表达对北平的思念之情。教师要在分析第二层次的四个方面时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不仅是阅读训练,也是写作指导,动笔前想清段落层次就是写作中的构思,这是作文很关键的一步。
  (4)在写作特色总结中学会选材
  总结文章写作特色时,常提到详略得当、细节描写等,名作家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固然因其高超的文字把握能力,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会选材。选材就是对写作素材进行选择取舍,留下能使文章得到更好体现的部分,放弃对文章表达意义不大的材料。选材的本领同样可从阅读中培养。如《药》中有一句话:“(华老栓)摸一摸,硬硬的还在。”这句话看起来可有可无,删去也不影响意思的表达,为什么鲁迅会写上?实际上这是将华老栓为了给儿子买人血馒头治病时的复杂心理表现出来。老栓心中既有怕看杀人的紧张又有满怀希望治愈儿子病痛的激动,既知道钱不多又怕钱弄丢了误大事,因而显得十分不安。此处着墨不多,却把老实巴交、贫穷困苦愚昧的华老栓刻画得异常传神,我们正可以借此教学生如何选取典型材料表现想要表达的内容。
  2.让学生在“写”中延伸“读”
  (1)借写作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复习阅读课文。进入高中,学生写作训练的机会很多,但不少学生写作时的最大问题是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学过的课文的最佳机会。有一次平时测试的作文题为“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个典型的议论文题目,也比较好写,但有些学生写得条理很差、论据不充分,为此我当天布置的课后作业就是重新看一看“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劝学》《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要求通过进一步阅读,重点复习和思考这些文章的作者是怎样对所论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及行文过程中如何始终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的。第二天,不少学生告诉我知道怎么写了。这样在“写”中延伸“读”,可使二者相得益彰。
  (2)借写作指导阅读同题名篇佳作。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网络、报刊、图书中经常会碰到与教材里名篇佳作类似的文章,教师对此类作文的写作,可以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动笔,而是借机让他们多读点书,到网上或书店里将同类名家名篇浏览一下,有的名篇当年就有同题不同写法的佳话,如俞平伯和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这样学生不仅从多角度训练了写作思维,同时也拓宽了阅读面、知识面,做到以写促读。
  (3)借写作指导阅读同类学生作文。向同龄人学习,学生会觉得没有距离感,容易接受。指导阅读同类学生作文也可以达到在“写”中延伸“读”的目的。这一点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阅读高考满分作文中的同类型学生佳作,这方面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在做;另一方面,应该指导学生欣赏与阅读自己同学的习作,用身边文影响身边人。要注意的是,操作上不能是放羊式的同学之间相互看看,而应该是教师在事先批改过的基础上挑选出好、中、差三种类型的代表作,再拿出来让学生集体批改,通过集体阅读批改来真正搞清楚好的为什么好,差的为什么差,中间层次的为什么只能拿中等分数。评讲时给学生讲一些平时讲课常说的阅读理解知识,这时学生容易记住,因为这种阅读贴近实际。
  3.实践检验真理——同步写作训练
  作文与阅读的互动教学是笔者的切身体会,但也是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来实施教学的。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一个教学单元都配有同步写作训练(写作观、写作指导、写作实践)。我的理解,这种同步写作训练就隐含着“读”与“写”互动教学的要求。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用同步写作来达到“写”、“读”互动的目的。即严格按教学计划,同步布置作文题,前一单元教什么题材的文章,就要求学生写同类型的作文,在写的过程中让学生记住这一单元的写作特色与选材特点,同时又反过来用这些特点来检验学生写作的水平。如苏教版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单元中有《陈情表》《项脊轩志》等7篇文章,这一组文章之所以优美动人,说到底就是因为作者写出了来自生活的体验,来自生命的感受,这种感受是至情至性的,所以才可以触动灵魂。讲清这些特点后, 我布置了“那一刻,我终生难忘”、“日子”等作文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写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见过的真人真事,事情不一定大,写得不一定长,二三百字也行,但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同时学会细节描写等。通过有目标的阶段训练,学生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培养了细致准确观察事物以及感受生活、体验情感的能力,阅读与写作在训练中得到了强化。
  (作者单位:昆山中学)

作文与阅读的“互动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