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正确解答高考阅读题,除了需要认真、仔细地解读阅读文本的内容,准确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之外,还需要考生能够巧妙地利用文本内容之外的其他隐藏信息。比如:文章的标题、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后注释等等,甚至有时为了能使考生降低审题难度、明确答题方向、正确理会答题的角度,命题人还会在题干中对答题作或明或暗的提示。2009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3题、2010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1题就是两道典型的高考例题,命题人在题干中对命题意图、考查指向、答题角度都作了提示,如果考生能明确这些隐藏的信息,就能提高解题效率,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
2009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上善若水》阅读第13题题干是这样设置的:“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仔细研究本题的题干,可以看出命题人作了三方面提示,明的是对命题意图的提示,告诉考生本题是想考查考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把握;暗的是对考查指向和答题角度的提示,因为文学类文本的艺术特色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学生拿到这样的题目会感觉到无从下手解答,如果不加以提示,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也会给阅卷赋分带来标准难以界定的困难。因此,命题人在提干中就多加了“不以描写见长”六个字,暗示考生本题考查指向是对文本艺术特色中的表达方式的理解把握,答题角度应该是从“描写”以外的另外几种表达方式来分析思考。大家知道,文学类散文区别于实用类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无非是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而叙述和描写在文学类散文中是紧密结合、彼此不分的,既然题干中提示“不以描写见长”,即意味着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把“叙述”作为答案,那么,剩下的只有“抒情”和“议论”两大方面。如果再仔细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还可以发现,写都江堰这一景物,作者又不主要采用描写的手法,而是以抒情议论为主,可以看出作者无非是想借都江堰这一具体的景物表达对历史、现实、文化、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因此,本文在抒情、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前提下,又具体采用了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使文章既有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样分析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为:“本文主要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我们再看2010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溜索》阅读第11题题干的设置:“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题干与2009年高考第13题的设置如出一辙,同样对命题意图、考查指向、答题角度作了提示,明确告诉考生本题考查“表现特色”(属于艺术特色范畴),而“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几个字,则是暗示考生本题考查的指向是“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答题的角度应该从画线文字“是怎样描写的”这一角度来思考。弄懂了命题人在题干中苦心孤诣的答题信息暗示之后,考生就会对解答本题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文学类文本描写景物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视听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渲染与烘托结合等几个方面。考生明白了本题的考查指向和答题角度后,再仔细阅读原文画线的句子,也就不难分析出画线文字在描写角度方面存在的表现特色:从写景的立足点来看,作者站在悬崖峭壁的顶端,先从视觉角度描写,把远眺和俯视相结合,写出“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然后再从听觉角度描写听到的怒江从峡谷深处传来的湍急的水声“隐隐喧声腾上来”,最后从作者的心理感受角度写“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险峻气势。这样就可以得出答案为:“作者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角度,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通过比较江苏2009年与2010 年高考语文这两个阅读题的题干设置与参考答案,我们可以看出江苏高考对文学类文本艺术特色的考查相对来说是比较重视的,不仅年年考,并且在题目设置和解答上不因题干难以理解让考生无从下手,命题人都巧妙委婉地作了解答的提示,尽管题目所处的位置、考查的指向、答题的角度各有不同,但发展中有继承,这一方面体现了江苏高考语文一直以来坚持的“以稳为主,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命题人严谨的命题态度和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这样的题目理应受到考生的喜爱,它既能考出考生的解题能力,又不在题干含义理解上故意刁难考生,所以,自去年以来这一题型一出现就受到了高三一线教师与大部分考生的一致好评。这样的科学而又温馨的命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作者单位:泗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