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3期 ID: 146652

[ 于达 文选 ]   

初高中语法知识衔接刍议

◇ 于达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学苗的质量属于偏上等的。曾经在学生高一入学时,笔者作了一项调查:全年级共1500人,对词性有一定了解的占89.3%,而能辨识词性的只占48.8%;对短语有一定了解的占39.1%,能辨识短语结构的仅占7.4%;能划分单句句子成分和辨识复句类型的也同样不到10%;至于长句和短句的说法,答案则几乎是一样的——没听过。
  这组数据不禁让我们陷入了思考:在语法知识的教学方面,初中与高中缺乏有机衔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学生升入高中后很难融入高中语文的学习,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同时,从目前高考试题来看,不少省份的语文试题中都有关于语法知识的考题,学生如果没有语法基础,上述试题如何解答!退一步讲,即使高中老师重新进行初中语法的教学,结果也可能是事倍功半!
  现实摆在面前,我们只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快地进行初高中的语法衔接。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摸索,觉得下面几种做法行之有效。
  一、正视现实,切实摸清学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强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言文字应用”第5点指出:“掌握语言文字法规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观察和思考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新现象和新特点,学会辨析和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错误。”
  而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所以教材不编,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高中学生语法知识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又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利用零散时间,集腋成裘。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大量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能促进语感的形成,但语感又不能光凭经验。语句数量无限、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因此可从形式入手,让学生去掌握基础的语法规则。当学生站在掌握语法的高度去审视汉语中无比丰富的语言现象时,许多复杂的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此时,学生的语感已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在紧张的高中课程学习中,再抽出几堂课专门补习语法,似乎不可思议。笔者经过实验,觉得“集腋成裘法”更可行——利用好课前的五分钟。
  笔者最近两年一直在坚持这样做:以月为单位,从最起码的实词虚词开始,之后是词组类型、句子成分划分(时间要长一些)、单复句、长短句,这些知识在教学课文时随机巩固,尔后是高考真题巩固。这的确是一项费时又费力的工程,在高一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实际效果来,但到了高三总复习,这些语法知识就厚积薄发、大显身手了。笔者曾经作过这样的调查,在做实际的语言应用类型题目时,进行过语法训练的班级平均分较没有进行过训练的班级要高至少3分,这实在不可小觑。
  另外,现在的高中几乎都设立了选修课,笔者曾尝试开设语法选修课,在琳琅满目的选修课中,这种纯粹的知识型课程与趣味型、探索型的课程相比,优势虽不明显,但绝对很有市场。
  三、最为关键的是随文而教、随题而教,适当地开展专题训练。
  1.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课文中结构复杂的语句。最典型的莫过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句话很难懂,但只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实——为——明证”。
  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外国作品,翻译成汉语时长句很多。如果不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云。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带领学生分析完这些句子,师生都很有成就感,还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
  2.语法知识有助于把握文言文中特殊语言现象。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地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这样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其他如实词活用、成分省略、句式倒装、虚词用法等,离开语法分析则更是寸步难行了。
  3.运用语法知识解决语文试题中的语言类试题。同义词比较题,有时仅仅从词义上是难以找出差别的,那就要进行语法功能的分析。如,“偶尔”和“偶然”,很难区别,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偶然”是形容词性,后面多接名词,“偶尔”是副词性,后面多接动词,问题迎刃而解。
  病句辨析题大多也应进行语法分析。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病句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问题,那么,就必须进行语法分析才能解题。拿2009年高考全国卷II的试题为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B.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C.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分析得出,A.介词位置不当导致缺少主语,将“根据”放在“公司”后;C.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目标”后加上“的地方”。D.不合逻辑,应该是“命题、海选、决赛到颁奖”。
  其实,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都必须对所提供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才能抓准题干,应对无误。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21.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短句变长句,看似简单,其实对于那些连长句和短句都分不清楚的学生来说,难度着实不小。既要兼顾主谓宾,又要调整语序,没有一定的语法功底,要想得到满分,不易。
  其实,语法知识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写作和口语交际中,若病句百出,无论如何也不能有优秀的习作和出色的交际。所以,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语法知识教学,增强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作者单位:大连市旅顺中学)

初高中语法知识衔接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