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精康老师发表的《〈滕王阁序〉中的文化知识》(《语文知识》2001年第9期)一文中,讲述了包括天文地理、岁时节日、姓名称谓、日用器物、礼制习俗在内的众多的文化知识,对我们学习《滕王阁序》这篇精彩的骈文确实很有帮助。《滕王阁序》中众多的文化知识几乎都建立在滕王阁这个物质外壳上,但遗憾的是,陆老师将有关这个物质外壳的文化知识忽略了,也就是滕王阁内部的丰富的精神蕴藏却只字未提。本文着重对《滕王阁序》中有关亭台楼阁的文化知识做点补充,使学习《滕王阁序》的人可以通过这个物质外壳相关的文化走进作者王勃的内心世界,进而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提到滕王阁,就不得不提“中国四大名楼”,它们分别是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其中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它们之所以能获得这么个称谓,不仅因为它们雄伟壮丽的外观,更主要的是因为文人登临,为它们留下了名传千古的诗文名句,从而使它们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鹳雀楼有王之涣的名诗《登鹳雀楼》,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被后人于各个领域广泛引用的哲理性名句;而黄鹤楼上有让诗仙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的崔颢的题诗《黄鹤楼》;至于岳阳楼,谁又能忘记那个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胸怀的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滕王阁,“初唐四杰”中的才子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落笔,就让一篇《滕王阁序》满篇生辉,而拥有一篇《滕王阁序》的滕王阁,就名扬天下了!
辞赋名家、桐城赋派开创者——潘承祥先生云:“滕王阁,因王勃一赋而定乾坤也。”下面让我们看看定乾坤的《滕王阁序》对滕王阁是怎样描写的,其中到底蕴藏着什么文化信息,它对我们解读这篇文章有何帮助。
文章对滕王阁最主要的描写有四句:“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其中“层台耸翠”也有一说是“层峦耸翠”,其实这是没有台阁文化相关知识的人才有的一种观点。提到台阁文化,就必须了解一点古代园林文化。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所以中国古代的园林往往是由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的亭台楼阁混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亭台楼阁往往是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然,它们也可以单独构成景点和用作实用建筑物。首先说说这个“台”,台的概念在我国很早就有。《尔雅》曰:“四方而高曰台。”但在实际中,把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也叫做“台”。台在园林中出现得比亭早,而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型园林往往就是以台为中心的。作为园林中的一种建筑,它往往不是一个孤零零、光秃秃的台,而是常同亭、榭、楼、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比较高耸的组合性建筑物,所以有“亭台”、“台榭”、“楼台”、“台阁”等名称。因此,滕王阁和台组合更符合上述原则,“层台”组合才能更“耸”,也更符合“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所写之高。另外,在园林构景上,讲究高台临水,台水相映,而处于赣江之滨的滕王阁正 “临江渚”,有台映水,再加“闲云潭影”岂不更美?再说,今之滕王阁乃仿宋建筑(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共89级台阶,确属“层台”。我想现在绝大多数人应该同意是“层台耸翠”而非“层峦耸翠”,但细心之人可能还会提出这样的疑惑:有参考书说“峰峦耸起一片苍翠”或译成“层层的楼台耸立在青翠的山峰上”,也就是说“翠”的应该是“峦”啊,怎么是“台”呢?刚才讲过,古代台常同亭、榭、楼、阁组合,所以说台往往也就代表了其上的建筑,古代建筑常常是丹柱碧瓦,“层台”为什么不能“耸翠”?再看王勃来到滕王阁的季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中的文化知识》中讲“秋季有三个月,即农历七、八、九月,古人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九月为季秋,故称‘三秋’”。也就是说九月是晚秋,它既不是草长莺飞的暮春,也不是郁郁葱葱的盛夏,而是西风凋碧树的深秋!欧阳修《秋声赋》说:“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这样的季节哪来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和“青翠的山峰”?综上所述,“层台耸翠,上出重霄”应该是楼台翠绿,层层耸起,向上直冲云霄。以上两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写滕王阁,“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是从俯视的角度来写滕王阁,这一仰一俯,写出了滕王阁超拔绝世的气势。
其次该谈谈“阁”了。本来是滕王“阁”却为什么称为名“楼”呢?是因为二者并无多大的区别,一般都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虽然“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叫“楼”的建筑物也四面开窗。作为观赏风景的建筑物,楼阁一般都建在山水胜地,要求“危楼跨水,高阁依云”。作者去观赏滕王阁是“访风景于崇阿”,说明滕王阁是依高峻的山陵而建,为“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古人有登高望远的文化传统,因为登高便于游目骋怀,也才能体会到自然山水之博大、高远和壮阔;又有登高必赋的传统,即登高就会抒写自己的心声。正是这些附着在高台楼阁上的文化传统,让王勃这个站在高峻滕王阁之上的人看到如此阔大生动的深秋之景,才让他拥有了如此出入古今的博大的胸怀,而它们实际就是王勃自己虽怀才不遇却仍不甘沉沦、达观向上的积极情怀的最好诠释。
如果没有附丽在滕王阁上的这么多的厚重的文化就绝对没有让人永远思考回味的《滕王阁序》,与其说是那楼阁在巍峨屹立,不如说那巍峨屹立着的是永恒不朽的文化!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