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3期 ID: 146658

[ 曹文生 文选 ]   

以《药》为例谈细节描写的外显表达与内隐意蕴的张扬

◇ 曹文生

  纳博科夫说过:“细节就是一切。”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细节分为静态细节(肖像、服饰、景物、场景)和动态细节(语言、行为、心理)。无论是哪种描写都不是随意出现在文本中的,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出现,能更好地表现文本,传达其内在的深层意蕴的。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内在的情感起伏,让那一幕长久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通过细节的分析,我们不但要能简单地理解其外显性的视觉审美感受,以此来拓展我们的期待视野,更要在深层次上体会文本的内隐情感意义。
  一、静态细节的外在呈现和内在意蕴的表达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景语就是作者写景状物的语言。因为景物都是客观的外在呈现,给我们的是视觉冲击上的美感,但作者面对文本时有着自己的情绪,他们把这种感情基调也就寄托在外在景物上。因此,静态细节不是为浅层次的描写而描写,它起着联接外在世界的作用。譬如鲁迅的《药》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故事一开始就呈现给我们一个灰暗而冷清的环境:乌蓝的天,死一样的沉寂。外在呈现的是凄凉而灰暗的夜景,使读者的心里冷冰冰的。作者为什么一开始就营造出这样的环境呢?是为了纯粹表现外在的景物细节还是有其他意味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作品的时代背景。当时革命失败,秋瑾被杀。在那个话语权被垄断的时代里,作者只有通过这种曲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无奈与失望。他希望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人群,以此来反抗这个灰暗而阴冷的社会。月亮、太阳两个能带来光明的事物没有出现,这个时刻就是夜里最黑暗的时候,实际上暗指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一句“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说明人在沉睡,人性被压抑着。鲁迅无形中将自己的感情色彩赋予文本中的景物,同时还通过时代背景以及句子中蕴含的感情基调来传达给读者某些东西。景物的细节描写不仅仅是让我们去挖掘秋的凄清的审美意蕴,更是让我们知道其中压抑的社会与时代等人文性内涵。文本中有许多的细节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蕴含着某种社会内涵。读者注意到只是这些细节的外在场景,可能也会忽视一些特定的人文内涵。如:“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比喻不单是一种修辞手法,以此来增加文章的文采和美感,同时还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它是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如果我们没见过那密密麻麻的坟头,脑中就无从浮现出其情景,但用阔人家祝寿时的馒头形象地传达出来,让人很直观地联想起馒头分布之多、分布之密。同时这一细节描写还传达出人类生存的危机感,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人的生存根本无法得到保障,看到一个个馒头似的坟头,让读者感到生与死是如此之近,今天是活着的,谁能保证明天呢?明天也许就成为这些坟头中的一员。读者读到此处心里更多的是无依感。短短几句话使文本的社会内涵豁然而出,提高了文本的境界与思想的深度。路的两边却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世界:一边是穷人,另一边是刑人。在不经意的描写中就刻画出整个国民沉默的魂灵来。同样的人死后却被分成两类,这就传达出国民骨子里的偏见,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沉淀下来的东西,鲁迅把它挖出来是希望国民看到这里时能有所觉悟,以此唤醒麻木的人群。这就是平凡人生的最痛处,也是鲁迅的隐痛。“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种景物的描写细致地体现出悲剧的唯美色彩。枯草的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乌鸦铁铸一般站着,外在呈现的表面看起来都是弱小的事物,给人的是柔弱无力的景象,显得凄凉而唯美。但就内在意蕴而言,虽说死一样的寂静,可枯草在萧瑟的秋的环境中并没有绝望而是去反抗,乌鸦在人的眼里是不祥的东西,可乌鸦却没有因为外在的眼光而退缩,而是铁铸一样地站着。文如其人,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从这一细节描写读出作者的性格与风骨,风骨不是躺在文字中间的,而是凸显在字面之上的,它在这里传达的是作者不屈的性格,反映出鲁迅人格的伟大。文章是有生命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章的艺术生命力。作者的情感、风骨都是隐藏在景物之后的。我们既要能领略静态细节外在的审美魅力,又要理解细节内在召唤的言外之意、空白之意。
  二、动态细节的外化性表现和内隐意义
  动态细节包括语言、动作以及心理的波动。这些在文本的描写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情节中的人物命运就是靠人物的语言、动作、情绪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表现的。在细节描写时我们会采用很多的技法,如人物的白描:“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文本通过一系列的肖像和动作描写,形象地传达出夏老太太当时的神情。因儿子是死犯(因革命党被杀)而不敢光明正大地去上坟,那是时代的偏见,是世代沉积下来的集体无意识让她脸上出现羞愧的神色。通过“踌躇”、“惨白”、“羞愧”等细节的刻画就能了解人物的性格,细节聚焦的不仅是形象的动态性表现,还是我们的文学艺术的生命力。除此之外,动态性的语言也能反映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情绪:“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这里表现的是老栓因儿子的病有所救而表现出的心理历程。《药》中的华老栓用烈士夏瑜的血当药引去拯救儿子的性命时,步跨的格外高远,那种对儿子无私的爱令人感动。虽然鲁迅的真实意图是暗喻广大劳苦大众不了解革命,烈士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人民居然用他的鲜血当药,讽喻人民的麻木、冷漠和自私。但站在华老栓角度去想,他同时也是无知者,没有人去启迪他,他的觉悟远没有达到理解革命的程度,硬要他承担这一历史重任,正如李新宇教授在《愧对鲁迅》中写的那样:一般民众的大脑总是权威思想的马场,越是没有知识越是把灌输的东西看得天经地义。华老栓受到民族文化特别是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心理素质的制约,他无法打破垄断形成超越,超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鲁迅的启迪是没有错,他想唤醒劳苦大众,但分析华老栓这个形象时很多老师的见解不能不让人质疑,我不认为华老栓完全是批判的对象,他身上有着可敬的一面,忍受着时代和儿子病痛的双重磨难。我认为错在制度,错在那个社会,不在大众。一个真正自由、民主和充满人性的民族是不排斥软弱的魂灵的,因为人从出生就承受着沉重的苦难以及命运的不可主宰,同情人的苦难就应该致力于解除人身上外在的压力,使人诗意地活着。鲁迅也只有长叹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同情也无奈罢了。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在的文化、社会、情感的东西都无法直接传达给读者,只有靠外化的语言来传达。不管是那些表达动作的、言语的还是描写心理的语言,它们都是文本内在意蕴的表达形式。“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文章最后这几个带有寓意性的动态性动词——“张”、“挫”、“飞”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提高了文章的深度与境界。这些都不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只有这样,文本的内在情感意义才能凸现在我们的话语空白之上。
  在文本中,我们抓不住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能抓得住的只有这些细节。细节描写能将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挖出来,在细微处体现人物的性格,更好地表达文本的主题。我们必须抓住细节描写,细节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刻画,同时又是传达文本主旨的一条通道。细节描写的解读不是简单的字面理解而是根据全文的主旨、作者的写作特色以及当时的时代特点去挖掘潜在的层次空间,只有处理好细节才能更好地将文本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结合起来。细节是文本思想解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有了它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解读文本。
  
  参考文献:
  ①李新宇《愧对鲁迅》,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②杨义《鲁迅小说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③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④谢有顺《话语的德性》,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⑤钱理群《走近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以《药》为例谈细节描写的外显表达与内隐意蕴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