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3期 ID: 146654

[ 关在龙 文选 ]   

《说“木叶”》标点符号指谬

◇ 关在龙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人类有声语言的符号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确切理解句子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是书面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和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标点符号的使用必须规范、科学,特别是作为学生重要学习载体的教材选文。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说“木叶”》一文多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严重淡化了教科书编纂的科学性原则,对师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误导作用。现予以指出并提出修正意见,详细如次:
  1.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此句冒号、句号使用错误,造成引文与后文语意的割裂和中断。应将冒号、句号去掉,在后引号外加逗号,使前后语意连贯。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在这个句子中,疑问词“为什么”受“在于”支配,隶属于整个句子的宾语部分,全句是陈述语气,句末问号使用错误。想强调疑问语气,应删掉“问题却在于”五字。
  3.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此句两个句号使用错误,造成前后语句的割裂和中断。应将第一处句号去掉,在第一处括号后加逗号,将第二个句号放在第二个括号后。
  4.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此句两个句号的错误原因与第3句相同,修改同第3句。
  5.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此句冒号只能管辖到引文内容,不能引领“岂不更为明白吗”,使用错误。应将冒号去掉换为破折号。
  6.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此句问号使用错误,疑问词“什么”受“研究”的支配,从属于句子的宾语部分,全句是陈述语气。应改为逗号,才能与下句语意贯通。
  7.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此句分号使用错误,前后分句为分总关系,应改为冒号。
  8.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此句三个分号造成前后内容层次关系混乱,使用错误。将第1处分号改为句号,第2处分号改为逗号,第3处分号改为冒号。这样才能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9.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飘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此句中分号前后内容为分总关系,分号宜改为冒号表示总结。
  10.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此句冒号与第一处句号使用错误,造成引文前后内容语意中断,将冒号与第一处句号去掉。
  11.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本句中冒号与第一处句号使用错误,误因与修改同第10句。
  12.“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此句中分号前后内容为分总关系,分号改为冒号,层次更清晰。
  13.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冒号提示下文,前后语意应一致,冒号前的语意为“落木”更空阔、毫无绵密之意,而冒号后的内容却是强调“叶”之“缠绵”,此句冒号使用使得冒号前后内容语意矛盾。冒号宜改为分号,界定前后内容应为对比关系。另外引文内的句号应删去,以使引文与其后内容紧密相联。
  教材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教书育人的工具,其不仅是知识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也应该是准确性、严谨性和完美性的典范。与其他书籍报刊相比而言,教材错误的危害远比一般出版物严重。因此,对教材的质量理应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否则,就会造成“谬种”流传而误人子弟。
  
  (作者单位:济宁市微山一中)

《说“木叶”》标点符号指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