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3期 ID: 146644

[ 刘翼 文选 ]   

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审美探究

◇ 刘翼

  教师审美意识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能使学生的品格和灵魂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陶冶。而增加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提高教师语言的审美性。因为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以一定的语言形式加以呈现,而教师富有审美价值的语言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挖掘并提升语文课堂教师语言的审美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想使自己教学语言富有审美性就必须让自己的语言或生动形象,或包含丰富的情感,或机智风趣,或富有哲理性……
  一、生动形象之美
  所谓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美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通过具体细致地描绘客观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质地等特征,或通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充分显示客观事物的形象美,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或情感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生动形象的语言就越是能紧紧地吸引学生。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生动性就尤为重要,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单调枯燥,不仅不能带领学生进入诗歌创设的境界,还会破坏诗歌原有的美学价值。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韩军老师在教《登高》时,是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诗歌境界的:
  师: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步履蹒跚,老眼浑浊,而且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①
  在这里,正是由于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把《登高》中的意境在脑海中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迅速进入诗歌中的境界,为下面的教学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教学语言的形象生动之美,既排斥语言的生硬、低俗,也与语言的陈旧、艰涩相对立,如果词汇贫乏,老是重复一些单调的词句,是很难做到形象生动的。这就要求教师积累丰富的词汇,使自己随时都可以在丰富的词语中挑选最生动形象的去进行描述和刻画。
  二、情感丰富之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使自己的语言饱含充沛的情感。教师语言饱含情感,课堂上才能声情并茂,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只有因教师的真情而动情,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文本,在情感美的熏陶中感受真情,获得对思想和情感的高峰体验,进而净化心灵,提升境界,使课堂教学达到审美愉悦的效果。
  教育家李吉林说:“情感是贯穿在整个教学中的纽带,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没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苍白无力的。课堂上,教师深沉真挚的情感就是拨动学生心弦最美妙的旋律。“惟有情感撞击,方有心灵对话。”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将使自己的课程充分发挥熏陶感染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
  三、机智风趣之美
  机智风趣的语言总是能带给人快乐,有谁会拒绝快乐呢?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的,就是幽默。”机智风趣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一种相对兴奋的学习状态,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钱梦龙老师去外地上课,开始,课堂气氛十分紧张。钱老师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迷,‘虽然发了财,但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此语一出,就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一会儿,一名学生举手答道:“钱梦龙。”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②在这里我们看到教师机智风趣的语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情绪,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语言所带来的艺术之美。
  四、哲理性之美
  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揭示宇宙和人生的真谛,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滋养,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即富有哲理性之美。所谓语文教学的哲理性之美是指:“教师对教学的内容在作理性思考、辩证思考的基础上,提炼出反映人性、人生价值的思想底蕴,并通过对语言的组合、应用、传递来表达这一思想底蕴,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了哲学底蕴美。”③
  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师生间的对话就非常富有哲理性之美:
  生: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自己悟出来的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着别人告诉的道理,就好像戴在自身的假发、假牙一样,看上去也很逼真,但却没有生命力;而靠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的大树一样,生机勃勃。
  在这里我们看到,孙剑锋老师对文本内容深刻透彻的解读,使他能够引导学生与自己进行智慧深刻的对话,语文课堂在这里变成师生间关于理想、教育和人生的一场诗意而又深刻的讨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以独特的审美慧眼从“最大的麦穗”中挖掘出智慧而又深刻的哲理性之美。
  五、人文关怀之美
  课堂上教师的任何语言都必须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底色,如果教师的内心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论他语言多么精巧,那也只能是对语言技巧的炫耀,不能上升到审美的境界。
  “教师的人文关怀追求的是学生灵魂的和谐与发展,审美的根本目的也在于陶冶个体的灵魂。”④ 在这里,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语言的人文关怀之美应体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表现的关注和对学生需要的关心。
  我们看看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他的课堂教学语言闪烁着怎样的人文关怀之美:
  当一名学生读书读到“流连其间”时有些打结,于老师是这样鼓励他的:
  师: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二遍读不好还有第三遍,再读一遍。(生仍有些紧张,师走近生身边,弯腰帮助他拿起课本)
  师:我给你拿着,读——(生终于读成功了)
  师:不是很好吗,看来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读了五遍终于读好了。掌声鼓励一下。(掌声)请坐,读不好是正常,一遍读好了是超常。三遍读不好是正常。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渴望别人的信任和鼓励,年龄尚小的学生就更是如此。在这里,于老师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的信任和关爱。帮学生拿书,这种无声的语言更是在细节处体现了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师:请你背这一段,你叫什么名字?
  生:施帅旗。
  师:看你能不能起表率作用。当好一面帅旗。(对旁边一学生耳语:如他背不出来提醒一下)
  对话中,第一个语言细节是询问学生的名字。很多教师在陌生的班级上课往往会用一些指代性的语言来代替学生的名字,比如“这位同学、那边举手的女同学、最后面那位男同学”等等,在特定的情景下,这些指代性的语言固然是可以使用的,但从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程度上来说,远远比不上喊出学生的名字。在这里,于老师细致地询问学生的名字,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
  第二个语言细节是对旁边一学生耳语,这种耳语是于老师对学生自尊心的一种保护,这是对学生内心需要的一种关爱。
  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为,教师既要明白自己关怀学生的价值和意义,又应“忘记”自己是教师,不以人文关怀者的姿态对待被关怀者,更不能有丝毫的优越感,对真正的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教师而言,他只是沉浸在相互关爱的美好境界中。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不美的语言,不会流传久远,可见语言的审美性是多么重要。语言因为美丽,所以才动人。
  但是,美的语言不是想有就能有的。富有审美价值的教学语言植根于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深厚的语言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中,教师简洁凝练、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性的语言风格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它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反思、总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言,不断地提升自己教学语言的审美性。
  
  参考文献:
  ①赵国忠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②魏亿胜《浅说语文教师课堂幽默语言的作用》,《学园》2010年第6期。
  ③《科教文汇》2008年第11期(上旬刊)。
  ④宋春燕、郑文《人文关怀——德性教师的教育诉求》,《师资建设》2009年第3期。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州高级中学)

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审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