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3期 ID: 146671

[ 唐爱琴 文选 ]   

几组常见近义成语的辨析

◇ 唐爱琴

  近义成语尽管很少以直接命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中,但实际上很多成语试题是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我们以2010年高考试题为例,天津卷考查了“休戚相关”和“息息相关”,湖北卷考查了“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绝无仅有”,江西卷考查了“另眼相看”、“刮目相看”等。可见,帮助学生弄清常见的近义成语是我们成语复习专题中的一个重点。
  1.毛骨悚然和不寒而栗
  毛骨悚然,毛发和骨骼都觉得恐惧。形容极端害怕。①例如:转眼间,这堂堂的大客厅,就变成一个齐备的刑事房,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语见《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相传义纵为整顿定襄的治安风气,一下子处决了四百多个重罪犯和为罪犯开脱的人,那天虽然不冷,但却使得当地老百姓吓得发抖。“栗”指打颤,“不寒而栗”指不冷而发抖,形容极为恐惧。②例如:我读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报告文学之后,想到那里的焚尸炉、毒气室就不寒而栗。
  两个成语都表示人内心恐惧、害怕。但是“不寒而栗”程度相对较轻,而“毛骨悚然”程度相对较重。另外,我们在用“不寒而栗”这个成语时,语境中的主体和那些令人害怕的事情往往没有太大关系,且一般无亲身经历。例如:想起他在国外的种种经历,真让人不寒而栗。而我们在用“毛骨悚然”这个成语时,语境中那些令人害怕的事情往往和主体有关,有时主体甚至是当事人,有亲身经历。例如:半夜三更,我经过坟地时,感到毛骨悚然。
  2.熟视无睹和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经常看到,却像没有看到一样。形容对事物漠不关心。③语见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是说安静地听,却听不见雷霆的声音;仔细地看,看不见泰山的外形。例如:对于损坏公物的现象,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
  视而不见,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或看到了,没引起注意,只当做没看见。指不重视,不在意。④出自《礼记·大学》中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从词义上看,“熟视无睹”强调看的次数多,而“视而不见”既可以指看到的次数多,也可以是只看到过一两次;从感情色彩上来看,“熟视无睹”强调客观事实存在,但主体故意不理睬、不关心,看见了当做没看见,是贬义词;而“视而不见”既可以是指主观故意忽略,也可能是主体无心,因此它既可以作贬义词,也可以作中性词。
  例如2006年四川高考题的B项: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揪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这里“熟视无睹”就用错了,这个语境本来想表达的意思是,裁判并不是故意错判,只是因为看到的类似的犯规动作的次数多了,已经习惯了。从这个角度说,他不是有意为之,只是无心之错,所以应该改成“视而不见”。
  3.固执己见和一意孤行
  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肯改变。⑤出自《旧唐书·李纲传》:“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例如:从事研究工作,不要一味地固执己见,而应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以求集思广益,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意孤行,据个人的意愿去行动。⑥语见《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意思是赵禹为人廉洁,坚持原则,谢绝请托,不讲私情。后用指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例如:霸权主义妄图称霸全球,一意孤行,到处插手,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两个成语感情色彩相同,都是贬义词;用法一样,都用作谓语、定语;语意接近,都强调自以为是。从字面意义来看,“固执己见”着眼点在“己见”,即自己的意见;“一意孤行”着眼点则在“行”,即不仅仅是坚持己见,更把自己的想法落实于行为、行动。例如:
  ①觉新知道他们虽说来同他商量事情,其实他们还是不肯听从劝告。
  ②如果你们坚持与人民为敌的政策制造事端,还有什么铸剑为犁的余地?
  例①中“不肯听从劝告”,即不肯听从觉新的劝解、意见,表明此语境强调“意见”,所以应该选“固执己见”;例②中“制造事端”表明对方已将想法付诸于行动,所以,填“一意孤行”恰当。
  
  注释:
  ①-⑥《汉语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作者单位:华罗庚中学)

几组常见近义成语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