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8年第11期 ID: 82334

[ 顾助东 文选 ]   

谈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化策略

◇ 顾助东


  在新课程已实验了八个年头的今天,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为又好又快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必须作出回答的一个大问题。在笔者看来,要实现语文课程资源的高效的开发利用,就必须紧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从目前的随意性比较大的粗放型转向目标针对性强、有开发深度和高利用价值的集约型,在开发利用的目标、思路、内容、主体、策略等方面走上一条不断优化之路。
  1、坚持新课程理念,调适和优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对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存在一些偏差,我们过多地把目标定位在应付课堂和应对考试的层面,是为了把语文课上得更精彩更出色,或者是更快地提高语文成绩。其实,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目标,首先应该把从以往为教师的“教”服务为主转变到为学生的“学”服务为要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当然不排除也不应该排除为教师教学服务、为丰富教材内容服务、为课堂服务,但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终极目标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学力,离开了这个目标,一切就变得毫无意义。首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实现从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变。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增强听、读、说、写的基本能力,因此,学生要能够在积累中学会运用,在运用中提高积累的厚度和深度。其次,消解过度的一切为了应试的功利色彩。扎扎实实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发利用语文资源,当然不排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对中考高考,但这不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要正确处理好应试与提高素养之间的辩证关系,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让学生终身受用。因此,无论我们开发利用课外资源还是设计利用课内资源,都应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都应紧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宗旨而展开。
  2、摆脱“教师中心论”,实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多元化。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几年来的实验告诉我们,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远地大于课程本身,因此,开发利用的主体应该从教师的单一型走向以教师为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家长、记者、编辑、社会演讲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只有不断的吸纳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才能使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不断地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语文素养。
  3、立足课堂放眼社会,找寻出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更多的“源头活水”。语文老师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不能只是局限于几册语文课本,而要不断地寻找适合于学生的资源。要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多样化,一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识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认识到教师自身就是语文课程资源之一,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主要的开发利用者。二是紧密联系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创造性活动,拓展课程资源信息,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工具性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的信息化课程资源等等,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三是要借助社会力量,开发社区学习资源,主动取得当地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影视媒体、宣传部门和学术团体的支持,丰富资源来源的途径。四是组织学生开展语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不仅要立足课堂立足学校,而且还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挖掘生活中蕴藏的丰富的语文资源。
  4、优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实现从总量扩张到质的提升。这是语文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不断提高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质量,首先,学校要组建开发利用的团队,提高组织化程度,把语文教师真正组织起来,齐心协力,集思广益,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其次,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设备和经费,利用好社会资源,积极主动地联系好有关部门,取得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为语文教师铺平道路。再次,语文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养和语文学术素养,增强识别区分筛选提炼语文资源的能力。为此,学校组织语文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组织诸如“提升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质量”的案例,进行行动研究。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网络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开发出适合自身的优质的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5、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左顾右盼”,实现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融合。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其重要特征,语文课程与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等课程不能截然分开,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含你,例如古来就有“文史不分家”之说。所以,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一方面,须要有其他课程资源的支撑。例如,语文课程中的实用文体——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就必须要有政治课程的辩证分析的知识的指导和数学课程中数据分析的知识,再如与信息技术课程结合,高效利用好网络资源;另一方面,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善于假借其他课程的开发利用的方法,如物理化学的实验探究法,可运用于语文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论文的资源开发利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等。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紧密联系,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浑然一体,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思想和素养的全面提高,推动学生跨学科综合学力的不断增强。
  6、依靠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提高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语文课程资源再丰富、开发利用的主体和方法手段再多,我们也必须牢牢地依靠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否则,就有可能走到斜路上去。目前,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这三大核心理念已经成为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的共识。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自主建构”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性以及创造性的培育,能更好地促进人的整体、全面及可持续发展。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把它看成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教学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的生命成长,焕发其生命 [##] 活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元性是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当事人”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以及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用它来观照语文教学,它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及多样的“阅读趣味”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评价也要求多元化等等。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仅把学生看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要求教师把学生主动纳入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再生者的行列,师生一起,互动对话,发现、搜罗、开掘、整合资源,探究和生成有用有效的新资源,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课程资源,不断建构新的知识框架,不断完善巩固知识系统,累积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体验语文资源带给他们的独特感悟和享受,日益丰富其思想和情愫,生成其新的语文学力。
  新课程的多元性告诉我们,学生开发语文资源的视野有大小,能力有差异,思路和方法上也有正确与偏差之分,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我们开发利用语文资源的策略导向,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在尊重和爱护的前提下进行差异化,不仅要意识到学生的这些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更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能力结构,因人施教,指导好和安排好学生的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及时加以矫正导引和激励评价,让学生在开发中学会开发,在鉴别中学会鉴别,在利用中学会利用,在合作中学会合作,不断增强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有效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7、语文教师自觉接受培训学习,增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技能技巧。语文课程资源如地底下的矿藏,丰富多样,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语文教师的视野有多阔,语文资源的范围就有多大;语文教师的审美品位有多高,摄取的语文资源的质量就有多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靠的是教师的勘测探索的慧眼和披沙拣金的技能。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开发利用技能,一是要做到“胸中有数”,即要掌握语文课程资源的来源与分类。目前,一般将课程资源从功能特点和空间分布两个纬度上加以划分:根据功能特点,语文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根据空间分布分类。语文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我们应根据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从纷繁芜杂、面广量大的“资源系”中理出头绪,按图索骥,指向明确,有意而为。二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就是我们的苦心开发资源也好,还是随机利用资源也好,要时时刻刻想着学生。一切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三是要做到“手中有术”,不仅与教师之间有协作精神,而且还要有密切联系社区、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能力,利用好活动资源、人力资源;不仅要运用好图书报刊等资料资源,还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做开发利用资源的“平等的首席”,以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吸引指导学生一道参与整个过程,学生既当资源的接受者利用者,又是资源的开发者生成者建构者。四是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当各种资源纷至沓来时,我们要实行“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而不应该为汹涌而来的资源洪峰淹没,更不应该美丑不辨。随心所欲地搜罗和利用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甚至是对学生有害的信息。要做到这些,语文教师就必须自觉接受各类专业培训,主动参与理论学习,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
  语文教师既要杜绝对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不加利用的现象,又要纠正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过多过滥和运用目的上的偏差。加强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不断创新,优化对策,善于破解在开发利用中遇到的课时紧张、学生安全、设备短缺、社会支持失却等问题和矛盾,有机适时高效地开发出优质课程资源,全面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顾助东,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门。本文编校:洪鸣

谈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