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7期 ID: 355422

[ 熊芳芳 文选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 熊芳芳

  教学步骤
  一、抽查预习卡片的完成情况,先小组内交流,重难点知识在班内强调。
  二、进入文本学习。
  (一)导入
  人皆称孟子好辩,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的解释是:我是想去端正人心,破除荒谬的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驳错误的言论,我哪里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事实上,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从发给大家的补充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他跟梁惠王曾有过几次交锋。我们教材选编的这一篇,是其中的一次。我们来看看这一次的交锋是因何而起。
  明确:梁惠王为自己在政事上比邻国君王更用心而百姓人数却并无增长趋势而感到困惑。(“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二)深入
  1.梁惠王说自己在政事上很用心,他给出了什么样的事实论据?
  理解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强调重点字词:河内、凶、粟、河东、亦然。
  2.这个梁惠王看起来很勤政爱民啊,孟子却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评价?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现用以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孟子向梁惠王“以战喻”的对话。
  甲生:“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乙生:“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甲生:“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和表情。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却跟他打了个太极,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请君入瓮,而梁惠王被孟子牵着鼻子走还浑然不觉,一个志在必得成竹在胸,一个口无遮拦窘态可掬,令人不禁哑然失笑。
  3.孟子对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作如此评价,是否太刻薄了?何不进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
  明确:梁惠王之“勤政”,并非真正为了“爱民”。他希望百姓人数日益增多,只是为了在战争中拥有强大的实力,百姓只是他的战争工具而已。孟子一眼就看穿了其真正的动机:“王好战”。关于梁惠王的好战,另有文字可以证明: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孟子·尽心章句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也就是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而穷兵黩武,不仅百姓,就连他所爱的子弟都不得不跟着去送死。
  孟子洞穿了梁惠王冠冕堂皇的话语之下阴暗冷酷的动机,所以决定给他来一场头脑风暴。孟子的使命感和浩然之气由此可见一斑。孟子曾说:
  “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孟子·告子章句下》)
  孟子说的意思就是: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必胜。”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在辅助夏桀。
  孟子要做的,不是一个伪“良臣”、真“民贼”;他要做的,是一位精神导师。
  这位精神导师胸怀壮志,诚恳殷切,他不仅仅要帮梁惠王“解惑”,还要向他“传道”“授业”。他意图对这位君王进行灵魂上的革新,向他传讲“王道”,同时,为他提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为他走向“仁政”铺平一条阳关大道。
  所以,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否定梁惠王,并非刻薄,而是志存高远,意欲实现彻底的翻转,来一场灵魂的革命。
  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呢?
  男女生轮读“不违农时”“五亩之宅”这两段。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孟子所作出的两个阶段的规划: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5.王道之始,要做好哪些方面呢?用文中的词句简明概括地回答。
  明确:养生丧死。
  也就是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两个方面都要能够满足百姓的需求,让他们生死无虞。这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
  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讨论明确:这样的措施,与我们现今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在某种角度或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却比我们现今的提法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反映了孟子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它里面融渗着一种对自然界生命伟力的由衷赞美,而不仅仅是为了让自然万物能够持续地为我所用的“人类自我中心”。   教学步骤
  一、抽查预习卡片的完成情况,先小组内交流,重难点知识在班内强调。
  二、进入文本学习。
  (一)导入
  人皆称孟子好辩,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的解释是:我是想去端正人心,破除荒谬的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驳错误的言论,我哪里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事实上,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从发给大家的补充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他跟梁惠王曾有过几次交锋。我们教材选编的这一篇,是其中的一次。我们来看看这一次的交锋是因何而起。
  明确:梁惠王为自己在政事上比邻国君王更用心而百姓人数却并无增长趋势而感到困惑。(“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二)深入
  1.梁惠王说自己在政事上很用心,他给出了什么样的事实论据?
  理解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强调重点字词:河内、凶、粟、河东、亦然。
  2.这个梁惠王看起来很勤政爱民啊,孟子却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评价?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现用以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孟子向梁惠王“以战喻”的对话。
  甲生:“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乙生:“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甲生:“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和表情。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却跟他打了个太极,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请君入瓮,而梁惠王被孟子牵着鼻子走还浑然不觉,一个志在必得成竹在胸,一个口无遮拦窘态可掬,令人不禁哑然失笑。
  3.孟子对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作如此评价,是否太刻薄了?何不进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
  明确:梁惠王之“勤政”,并非真正为了“爱民”。他希望百姓人数日益增多,只是为了在战争中拥有强大的实力,百姓只是他的战争工具而已。孟子一眼就看穿了其真正的动机:“王好战”。关于梁惠王的好战,另有文字可以证明: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孟子·尽心章句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也就是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而穷兵黩武,不仅百姓,就连他所爱的子弟都不得不跟着去送死。
  孟子洞穿了梁惠王冠冕堂皇的话语之下阴暗冷酷的动机,所以决定给他来一场头脑风暴。孟子的使命感和浩然之气由此可见一斑。孟子曾说:
  “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孟子·告子章句下》)
  孟子说的意思就是: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必胜。”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在辅助夏桀。
  孟子要做的,不是一个伪“良臣”、真“民贼”;他要做的,是一位精神导师。
  这位精神导师胸怀壮志,诚恳殷切,他不仅仅要帮梁惠王“解惑”,还要向他“传道”“授业”。他意图对这位君王进行灵魂上的革新,向他传讲“王道”,同时,为他提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为他走向“仁政”铺平一条阳关大道。
  所以,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否定梁惠王,并非刻薄,而是志存高远,意欲实现彻底的翻转,来一场灵魂的革命。
  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呢?
  男女生轮读“不违农时”“五亩之宅”这两段。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孟子所作出的两个阶段的规划: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5.王道之始,要做好哪些方面呢?用文中的词句简明概括地回答。
  明确:养生丧死。
  也就是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两个方面都要能够满足百姓的需求,让他们生死无虞。这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
  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讨论明确:这样的措施,与我们现今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在某种角度或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却比我们现今的提法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反映了孟子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它里面融渗着一种对自然界生命伟力的由衷赞美,而不仅仅是为了让自然万物能够持续地为我所用的“人类自我中心”。   教学步骤
  一、抽查预习卡片的完成情况,先小组内交流,重难点知识在班内强调。
  二、进入文本学习。
  (一)导入
  人皆称孟子好辩,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的解释是:我是想去端正人心,破除荒谬的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驳错误的言论,我哪里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事实上,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从发给大家的补充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他跟梁惠王曾有过几次交锋。我们教材选编的这一篇,是其中的一次。我们来看看这一次的交锋是因何而起。
  明确:梁惠王为自己在政事上比邻国君王更用心而百姓人数却并无增长趋势而感到困惑。(“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二)深入
  1.梁惠王说自己在政事上很用心,他给出了什么样的事实论据?
  理解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强调重点字词:河内、凶、粟、河东、亦然。
  2.这个梁惠王看起来很勤政爱民啊,孟子却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评价?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现用以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孟子向梁惠王“以战喻”的对话。
  甲生:“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乙生:“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甲生:“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和表情。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却跟他打了个太极,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请君入瓮,而梁惠王被孟子牵着鼻子走还浑然不觉,一个志在必得成竹在胸,一个口无遮拦窘态可掬,令人不禁哑然失笑。
  3.孟子对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作如此评价,是否太刻薄了?何不进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
  明确:梁惠王之“勤政”,并非真正为了“爱民”。他希望百姓人数日益增多,只是为了在战争中拥有强大的实力,百姓只是他的战争工具而已。孟子一眼就看穿了其真正的动机:“王好战”。关于梁惠王的好战,另有文字可以证明: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孟子·尽心章句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也就是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而穷兵黩武,不仅百姓,就连他所爱的子弟都不得不跟着去送死。
  孟子洞穿了梁惠王冠冕堂皇的话语之下阴暗冷酷的动机,所以决定给他来一场头脑风暴。孟子的使命感和浩然之气由此可见一斑。孟子曾说:
  “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孟子·告子章句下》)
  孟子说的意思就是: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必胜。”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在辅助夏桀。
  孟子要做的,不是一个伪“良臣”、真“民贼”;他要做的,是一位精神导师。
  这位精神导师胸怀壮志,诚恳殷切,他不仅仅要帮梁惠王“解惑”,还要向他“传道”“授业”。他意图对这位君王进行灵魂上的革新,向他传讲“王道”,同时,为他提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为他走向“仁政”铺平一条阳关大道。
  所以,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否定梁惠王,并非刻薄,而是志存高远,意欲实现彻底的翻转,来一场灵魂的革命。
  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呢?
  男女生轮读“不违农时”“五亩之宅”这两段。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孟子所作出的两个阶段的规划: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5.王道之始,要做好哪些方面呢?用文中的词句简明概括地回答。
  明确:养生丧死。
  也就是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两个方面都要能够满足百姓的需求,让他们生死无虞。这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
  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讨论明确:这样的措施,与我们现今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在某种角度或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却比我们现今的提法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反映了孟子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它里面融渗着一种对自然界生命伟力的由衷赞美,而不仅仅是为了让自然万物能够持续地为我所用的“人类自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