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陌上桑》,发现了两种对话:同空间的潜对话、异空间的浅对话。
“对话与潜对话”是法国新小说作家和理论家娜塔丽·萨洛特在意识流小说理论、心理分析学说和复调小说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的新小说理论。
“潜对话”即只发生在内心中的不具有外在具体形式的对话。它既可以是某一个人物想象中可能发生的对话,也可以是某一个人物回忆中已经发生过的对话,还可以是人物之间目前在内心中发生的并未发而为声,也不一定形之于色的对话。正因为是心理活动中的对话,是人物内心世界里的应答,因而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复调模式”,是只发生在人物心灵深处的不同声音的对话关系,就像音乐中的复调效果一样。
“潜对话”作为对话活动的一个子概念,它是两个以上或更大的群体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潜对话”的特质在于精神自由的交流和对话双方构成交流的审美价值观的互证。一旦找到了契合点,双方的潜对话即告建立,即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亦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陌上桑》前半部分环境清新澄澈,人物角色丰富,氛围恬静柔美,如春晨的薄雾中静静流淌着一种甜蜜与芬芳: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大自然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让人感觉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远古的简单幸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朝气与从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坦然与天真,恍然醒悟悔之晚矣的可爱与纯朴……
一幅完美的生活画图。
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对话,却无处不是甜美的心灵和声,如同音乐的复调,宛转悠长,弥漫天际。
战国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仓庚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
这时接近春末,将有夏天温暖的阳光,鸧鹒鸟喈喈鸣叫,众美女在桑林间采桑。这一片郊野的美女美妙艳丽,光彩照人,体态曼妙,面容姣好,无须华丽的装饰,已经十分动人。阳光的背景、自然界的鸟鸣、观者的心声、桑女心有灵犀的娇羞与愉悦,形成了春天最美的和声。
此刻的桑林,成了一片风景。桑林就是女子们展示自己美丽的舞台。清代学者俞樾认为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齐之社如宋之桑林,所以聚男女而游观者也。”(杨伯峻注《左传》引)观社,实为观美女也。而采桑时节,正是采桑女与人们共享青春与美丽的时节。
采桑女的出场,惊艳了一个时代,也惊艳了她们自己的岁月和时光。
而罗敷的出场,更是犹如众星捧月。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阳光正好,季节正好,桑叶正好,年华正好。
青丝做的笼绳,桂枝做的笼钩,轻盈灵巧,雅致清新。髻如垂云,珠如明月,黄裙紫衣,恍若仙子。
罗敷精心装扮却不着痕迹,宛如清水芙蓉。
“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大概是没说错的。学生时代曾经与同学争辩这句话,以为应该是“女为己悦者容”才对,现在看来,还是古人的话更好。我学生时代的理解未免狭隘,且未免功利:仅仅为了自己喜欢的人而做一个美丽的女子,这份美丽便成了私欲的工具,大凡工具,永远无法成为风景。只有那种超越了狭隘的个人欲望、无私地奉献出去了的爱与美,才能够成为真正的风景。
采桑女们的美丽,罗敷的美丽,都是为着那些单纯地欣赏、爱恋着她们的美丽的人们而成为了无私的风景。美本身有一种成为美的使命,她们和春天里的一朵花、一片叶一样,奉献了自己娇艳的生命,与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灵相呼应,共同演奏出美的和声,让世界更加动人。
于是,在这样绝美而和谐的春日画图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这样的坦荡是属于成熟男性的从容,放下肩上的担子,安静专注地欣赏,“捋髭须”如同欣赏一幅名画时的击节与颔首。“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这样的激动是属于青年男子的兴奋,脱下帽子,重新整理头巾,是略带羞怯又迫切期望得到对方关注时的手忙脚乱。“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劳作的人都停下手中的活计,暂时离开物质的生活世界,进入一个审美的精神世界。“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回家后的人们才恍然醒悟彼此埋怨,却又悔之晚矣:就因为欣赏罗敷,竟然耽误了农活!
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每一个人在面对罗敷的美时,心灵里面都有一种内在的声音,有的声音如檀香悠悠,有的声音如惊涛拍岸,有的声音如山谷回响。种种声音都在同一个“场”发生,而罗敷,就是这个“场”的中心。她能够接收到这些声音,而且在她自己的内心,也会激荡起愉悦的风铃。这一切声音,就是春天里最美的和声。
没有一句人物对白,但在细腻生动的场景中,在绝美和谐的图画中,却有着丰富的潜对话,有着人物丰富的情感共鸣和鲜活的精神交流。人物内心世界里的呼唤与应答、审美价值观的契合与互证,共同营造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境界,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美融合。
一切能够形成默契、实现对话、完成融合的生命,都是同空间的生命,他们有着共同的审美价值观。就像罗敷和这些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他们是自然的赤子,他们信仰纯洁的爱、真实的美,他们热爱阳光、土地和植物,所以,他们之间的“潜对话”虽然无声,却能够形成最美的和声。
然而异空间的生命之间的对话,常会是不和谐的噪声,或者,是缺乏深度交流和精神默契的“浅对话”。
譬如诗的后半部分,使君与罗敷的对话。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重读《陌上桑》,发现了两种对话:同空间的潜对话、异空间的浅对话。
“对话与潜对话”是法国新小说作家和理论家娜塔丽·萨洛特在意识流小说理论、心理分析学说和复调小说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的新小说理论。
“潜对话”即只发生在内心中的不具有外在具体形式的对话。它既可以是某一个人物想象中可能发生的对话,也可以是某一个人物回忆中已经发生过的对话,还可以是人物之间目前在内心中发生的并未发而为声,也不一定形之于色的对话。正因为是心理活动中的对话,是人物内心世界里的应答,因而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复调模式”,是只发生在人物心灵深处的不同声音的对话关系,就像音乐中的复调效果一样。
“潜对话”作为对话活动的一个子概念,它是两个以上或更大的群体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潜对话”的特质在于精神自由的交流和对话双方构成交流的审美价值观的互证。一旦找到了契合点,双方的潜对话即告建立,即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亦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陌上桑》前半部分环境清新澄澈,人物角色丰富,氛围恬静柔美,如春晨的薄雾中静静流淌着一种甜蜜与芬芳: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大自然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让人感觉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远古的简单幸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朝气与从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坦然与天真,恍然醒悟悔之晚矣的可爱与纯朴……
一幅完美的生活画图。
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对话,却无处不是甜美的心灵和声,如同音乐的复调,宛转悠长,弥漫天际。
战国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仓庚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
这时接近春末,将有夏天温暖的阳光,鸧鹒鸟喈喈鸣叫,众美女在桑林间采桑。这一片郊野的美女美妙艳丽,光彩照人,体态曼妙,面容姣好,无须华丽的装饰,已经十分动人。阳光的背景、自然界的鸟鸣、观者的心声、桑女心有灵犀的娇羞与愉悦,形成了春天最美的和声。
此刻的桑林,成了一片风景。桑林就是女子们展示自己美丽的舞台。清代学者俞樾认为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齐之社如宋之桑林,所以聚男女而游观者也。”(杨伯峻注《左传》引)观社,实为观美女也。而采桑时节,正是采桑女与人们共享青春与美丽的时节。
采桑女的出场,惊艳了一个时代,也惊艳了她们自己的岁月和时光。
而罗敷的出场,更是犹如众星捧月。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阳光正好,季节正好,桑叶正好,年华正好。
青丝做的笼绳,桂枝做的笼钩,轻盈灵巧,雅致清新。髻如垂云,珠如明月,黄裙紫衣,恍若仙子。
罗敷精心装扮却不着痕迹,宛如清水芙蓉。
“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大概是没说错的。学生时代曾经与同学争辩这句话,以为应该是“女为己悦者容”才对,现在看来,还是古人的话更好。我学生时代的理解未免狭隘,且未免功利:仅仅为了自己喜欢的人而做一个美丽的女子,这份美丽便成了私欲的工具,大凡工具,永远无法成为风景。只有那种超越了狭隘的个人欲望、无私地奉献出去了的爱与美,才能够成为真正的风景。
采桑女们的美丽,罗敷的美丽,都是为着那些单纯地欣赏、爱恋着她们的美丽的人们而成为了无私的风景。美本身有一种成为美的使命,她们和春天里的一朵花、一片叶一样,奉献了自己娇艳的生命,与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灵相呼应,共同演奏出美的和声,让世界更加动人。
于是,在这样绝美而和谐的春日画图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这样的坦荡是属于成熟男性的从容,放下肩上的担子,安静专注地欣赏,“捋髭须”如同欣赏一幅名画时的击节与颔首。“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这样的激动是属于青年男子的兴奋,脱下帽子,重新整理头巾,是略带羞怯又迫切期望得到对方关注时的手忙脚乱。“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劳作的人都停下手中的活计,暂时离开物质的生活世界,进入一个审美的精神世界。“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回家后的人们才恍然醒悟彼此埋怨,却又悔之晚矣:就因为欣赏罗敷,竟然耽误了农活!
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每一个人在面对罗敷的美时,心灵里面都有一种内在的声音,有的声音如檀香悠悠,有的声音如惊涛拍岸,有的声音如山谷回响。种种声音都在同一个“场”发生,而罗敷,就是这个“场”的中心。她能够接收到这些声音,而且在她自己的内心,也会激荡起愉悦的风铃。这一切声音,就是春天里最美的和声。
没有一句人物对白,但在细腻生动的场景中,在绝美和谐的图画中,却有着丰富的潜对话,有着人物丰富的情感共鸣和鲜活的精神交流。人物内心世界里的呼唤与应答、审美价值观的契合与互证,共同营造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境界,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美融合。
一切能够形成默契、实现对话、完成融合的生命,都是同空间的生命,他们有着共同的审美价值观。就像罗敷和这些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他们是自然的赤子,他们信仰纯洁的爱、真实的美,他们热爱阳光、土地和植物,所以,他们之间的“潜对话”虽然无声,却能够形成最美的和声。
然而异空间的生命之间的对话,常会是不和谐的噪声,或者,是缺乏深度交流和精神默契的“浅对话”。
譬如诗的后半部分,使君与罗敷的对话。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