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35652

[ 陈亚飞 文选 ]   

江苏高考附加题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

◇ 陈亚飞

  【摘 要】针对江苏高考试卷中附加题失分严重的情况,笔者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应对两方面加以探讨,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关键词】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附加题
  
  江苏新高考模式的特色之一是文理科均增设附加题。2009年是在该模式背景下考试的第二年,据初步了解,总分40分的试题,全省均分只在19分左右,也就是说得分率仅为0.47。仔细研究这道附加题,觉得其难度并不大,所考知能点也未超纲,可考试情况为何如此之糟呢?回顾、检讨我们的教学行为,觉得有很多东西值得关注和反思。
  当前附加题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将之归结为几大“差距”。
  
  一、师生思想认识上的差距
  
  部分学校教师对语文附加题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笔者认为,尽管现在考试总分为480分,但在高考中对考生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前面的440分,而是这后面的40分。因为前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多年基础的积淀,知识能力水平基本定型,高三一年的复习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语文附加题这一块,因其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的独特性和新颖性(除材料归纳与分析外,其他考点均与前160分考点不重复,亦即为新增能力考查点),以及大家基本在同一起点出发等原因,很可能会出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优生差生不分先后,甚至出现“优汰劣胜”的局面。这样的现象在今年高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前440分成绩平平的考生凭着附加题的优势,轻松上线,而部分前440分得分不错的考生,却因附加题得分太差而黯然落第。因此从目前情况看,决定文科考生“生死”的也许就是语文附加题。然而因为附加题考查刚刚进行到第二年,对许多老师来说它是新鲜事物,他们对这一板块的地位、影响、难度认识严重不足,因而在课时安排、教师配备、教学研讨等诸多方面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许多学校和老师抓前160分,劲头十足,而对这后40分,则抱着有空就抓,无空则罢,听天由命的态度。
  
  二、思想认识和具体措施间的差距
  
  虽说从考试形式看,语文附加题“附属”于语文,其实从考试内容和要求特别是地位看,相当于新增的一门学科。自从今年将附加题分数计入总分后划“线”,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其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具体措施的落实上还是慢了半拍,加之无经验可借,无模式可套,各校处于摸索探寻阶段,对其复习模式以及具体操作缺乏理性、实效的把握,因而即使想采取措施也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比如课时安排多少为宜、课堂讲什么怎么讲问题、名著阅读怎样解决阅读量大记忆理解要求高和时间紧迫的矛盾、文言阅读怎样尽快做到扩大知识面和如何积累提高文言素养等等,这一切在许多师生心中都很茫然,因而也就很难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措施。
  
  三、自身定位和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
  
  就各学校之间的情况看,并非语文教学水平高的学校,附加题这一部分就必然好,教学水平低的学校这一部分就必然差。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在大家都是白纸一张的前提下,谁动手早、谁抓得实,谁就占了先机;其二,最难预料的还是名著阅读,从“县中模式”的学校看(城市中学可能情况不一样),重点中学未必有优势,甚至会不如非重点中学。其原因,估计重点中学同学从小学到中学,更多精力花在死啃数理化等学科上,相对于非重点中学,看这些“闲书”的时间要少得多,老师对他们看“闲书”的干涉也多得多。因此一旦选择文科,“县中模式”重点学校同学就会显出先天性弱势,即使分科时同时起步,也会因基础、习惯、兴趣等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劣势。所以每个学校必须根据自己实际水平准确定位,在保证时间的前提下,营造出有利于文科考生能力提高的教学氛围。
  
  四、学生基础和考试要求的差距
  
  目前江苏省语文《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规定的语文附加题考查内容有三块: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欣赏。如上所述,这三个板块中,除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之外,其余内容都是新增考点,在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的大背景之下,那几个新增考点尚未来得及纳入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范围(因为列入考纲才第二年),所以学生基础基本是空白一片。这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名著阅读。据对江苏09届考生的统计,刚进入高三,全部通读完江苏《考纲》规定阅读的十大名著的同学人数几乎为零,读过而能说出梗概者也十分寥寥,凭这样的知识起点,怎能应对知能要求那么高的高考?再看高考《考纲》要求,“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从近两年的试卷看,每次考试均涉及十大名著中的七篇,从情节到形象到艺术手法均有涉及,试题既有宏观的考查,比如作品的主题概括、某一章回主要内容的概括,又有微观的检测,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某一次行军路上突然想到了哪一个谋士,等等。考生必须做到对这些名著内容烂熟于心,才能勉强应对,而十大名著煌煌几百万字,通读一遍尚且不易,又何谈将内容烂熟于心!而即便学生对其内容烂熟于心有时也未必奏效,比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概括,如果不是学习相关评析鉴赏文章,即使对其内容再熟,也很难答到试题答案中的那三点内容。平心而论,这样的考查的确难为了应试教育模式下走出来的文科考生,他们的知识基础离高考考查要求的距离实在太远了!
  
  五、教师素质和高考要求的差距
  
  语文附加题的考查对任教文科的语文老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厚实的文言功底,具有广博的文史哲知识面,必须精熟掌握十大名著的内容和特色,必须具备较强的材料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目前许多老师离这些要求相距甚远。据了解,不少文科语文老师对十大名著的了解也只是多年前读大学时的那点积累,或是影视剧中获得的一些零碎的片段,都还没来得及或不曾有意识去通读原著,更谈不上对情节的精熟和有深度的研究,因此讲课时只是从参考书上现贩现卖。俗话说,给学生一滴水,教者必须准备一桶水,教师在自身知能积累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忙上阵,难免手忙脚乱或力不从心,这样教与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以上所述为江苏附加题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强化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无论师生都必须充分认识语文附加题提升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破除无足轻重的麻痹思想和期望一蹴而就的投机思想,充分做好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稳步前进的思想准备;学校必须开足课时,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尤其是针对实际涉及知识点面广量大的特点,我觉得每周至少应开设2课时,并给足课外阅读记忆和练习消化的时间。从实际操作看,每一名著,学生除通读外,用于精读消化的时间应不少于5课时,篇幅较长的不少于10课时。同时学校必须着力营造有利于文科考生能力提高的文化氛围,在开设阅览课、举办讲座、举办读书竞赛等方面做足文章。
  二、加强教学安排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高中阶段尤其是进入高三,必须制定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并且独立于前160分之外的教学计划。必须定时间,定内容,保落实,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挤占。具体安排上,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文本阅读因其关键在于能力的提升,所以应作为长线工程,常抓不懈,以练习为主,知识讲解为辅,逐周进行;名著阅读应体现阶段性,可采用通读全文、写故事梗概—重点阅读、写读书笔记—试题操练、消化记忆形式,这样的步骤安排,可和前160分的复习轮次同步。进入高三第一学期为通读全文阶段(这里还应包括高一高二阶段的阅读),第二学期一模前为重点阅读阶段,一模后为练习消化阶段。

江苏高考附加题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