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提高写作能力,需要常写常练,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百炼成钢绕指柔”。而训练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外开辟自由作文的天地,让学生在形式活泼的练习中锤炼思想、放飞才情。在这广袤的课外天地里,学生自然可以写札记,写随笔,写剧本,写小小说,笔者还经常让学生练习写点杂文,以培养他们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杂文所体现出的那种风骨、那种酣畅、那种睿智和犀利很契合中学生的心理,笔者每每在课堂上读点杂文时,他们总是凝神屏气听之而后乐。他们风华正茂,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恰恰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更有鞭笞丑恶、激浊扬清的勇力。毋庸置疑,杂文写作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立人”,因为杂文是以针砭时弊、弘扬正义为己任,它是以鞭挞丑恶、求索真理、剖析人生为目标的。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人了一个单元的名家杂文,这既为广大中学生展示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杂文世界,又为他们提供了极好的写作范本。
一、杂文的内涵特点
杂文古已有之,是一种形象性与说理性相结合的文体,因而形象化说理是它的本质特点。同时它体例短小精悍,感应灵敏,语言幽默讽刺,寓庄于谐。按其性质和社会功能可分为三类:讽刺性杂文(如聂绀弩的《我若为王》)、歌颂性杂文(如叶永烈的《为科学而献身》)和知识性杂文(如秦牧的《菱角的喜剧》)。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杂文不同于散文,可以尽情的描绘抒情议论;也不同于小说、戏剧,有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杂文也有别于时评,时评多一事一议,用语精要、直截了当。杂文可以多事一议,语言富有文采,是文学性与政论性的结合。
二、杂文的练习要点
1.以小见大。“小”,就是题材小,题目小,角度巧。善于从生活的小处出发,善于从重大事件、重要问题中撷取最便于杂文写作的一个点或者一个侧面去落笔。所谓“见大”,即是于“一滴水中见太阳”,以“一目尽传精神”,能反映世俗人情,议论出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如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从头发的故事及一封读者来信说开去,从而谈到了掌权的问题,表达了对滥用职权现象的愤慨,这就是以小见大。笔者学生李慈的《谁劫持了我的爱犬》也是由一则英国女士的爱犬遭绑架,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狗的新闻报道联想开去,进而阐发了人类的爱心原是服务于自己的欲望,发人深省。这种生发与开拓使文章有一种思考的力度与锐气。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敏于观察发现,敏于思索,见微知著,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准备锦囊随时捕捉随时记录。
2.以实论虚。“实”即形象,“虚”即道理。杂文写作不是先说观点再论证,而常常是旁征博引,由事例引出,通过形象的引申和对照来说理。这种形象可以是借助寓言故事,用鸟兽虫鱼植物来比附人的形象。如刘征的《庄周买水》即借寓言故事批判了社会转型期人们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的思想;也可以巧用比喻和比拟,如马铁丁的《火柴颂》凭借火柴的功用作比喻,歌颂了无私奉献的品质。
3.讽刺得法。夸张、反语、漫画手法的运用,当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定。中学生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往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他们在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时,常常容易一味地痛斥揶揄,一味地渲染铺陈。这样也许酣畅淋漓,然而失了分寸。因而讽刺要恰到好处。讽刺不必尽是凌厉如金刚怒目,幽默诙谐也可。如学生张斌的这段文字:“牛芒。无业人员,为本市公认的‘英雄’级人物。劫富‘济贫’,经常一身黑衣出没于邻市富豪家中,偷功了得,人称‘黑手观音’;并‘热心’教育下一代,传授他毕生绝学,还免费开办夜校,设有‘偷、抢、盗、骗’四科,真正帮助贫苦学生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它简笔勾勒,以诙谐出之,透露的是一种睿智。
鲁迅说杂文写作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和人生有关。中学生课外自由写杂文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人生,都有独特的价值。写杂文需要学生做真的勇士,敢于直面生活,敢于正视人生,需要中学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需要中学生真诚的袒露自我,更需要有胆有识。自由奔放的中学生朋友们定然是试之而后快!
(作者单位:安庆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