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评议论文】黄伟《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边界问题的思考》,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9期。
【原文提要】本文从语文的原点出发,分析了综合性学习“泛语文”产生的内在根源:第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展开的广度导源于对“语文”的认识;第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的理解,影响综合的深度和力度;第三,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中重形式不重实质。并进一步划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边界,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整体训练当作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线。
“语文综合性学习”自被新课标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以来,它就成了语文课程内容中一个亮点,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也许是新生事物,它在实践层面出现的一系列偏误也就在所难免。这其中,有人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成了综合性实践活动而出现“泛语文”,也有人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于阅读、写作而出现“唯语文”。造成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是边界不明确,还是本体内涵不清晰?
有没有一个边界的问题其实牵涉到对内涵的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内涵清晰了,其边界也就自然明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内涵涉及到对“语文”与“综合”的理解,它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逻辑归属和设置意图上。
从逻辑归属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内容“五个板块”中的一块,它首先必须姓“语”,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出发点。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历史等许多领域,但是这些内容必须和语文结合在一起,它们在某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听、说、读、写的理解,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发展,它们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也即这些内容具有语文性。如果综合的内容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整体训练”无关,那么就出现了“泛语文”的误区,落入了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的”就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课程教学区分了开来,因此可以说“语文性”是一条“科际边界”,它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其他学科区别了开来。但是仅仅具有语文性还不足以界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特征,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区别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具有“综合”的特征。在学习内容上,它强调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社会、生活实践的综合。在学习方法上,它强调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实践性学习与体验性学习的相互综合。在学习效果上,它注重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并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如果说“语文性”是一条“科际边界”的话,那么“综合性”就是一条“科内边界”,它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单纯的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区别了开来。
从设置意图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综合”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是为语文服务的,无论是和什么领域、什么学科内容的综合,或是采用多种综合的学习方式,其落脚点都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即“泛语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综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养成语文能力,达成语文素养。
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语文的,其次还是为了语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有一条“语文的”主线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出现泛语文的状况皆因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逻辑归属(“科际边界”)不清楚,对综合的意图不了解,从而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线,出现了泛语文的偏误。
作者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主线的划定实质上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属性的揭示,他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是“语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什么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泛语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这同以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特点的泛泛而论,无疑又深入了一步。一方面,语文学科的根本旨归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应是语文基本能力”,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促成的结果。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综合的特性,它包括语文科内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综合、语文和生活的综合等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从一开始就背负着人们对“综合”的美好诉求,人们希望借助综合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人们的初衷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综合”的过分倚重,使综合性学习走入了“语文”迷失的误途,人们抓住了“综合的”,却忘记了“语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出现了本性已改,江山已移的局面。本文划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边界,牵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线,无疑匡正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偏误,指明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正途。如果真能握着综合的缰绳,走在语文的路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则幸甚至哉。
这篇论文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搭建了一个研究的平台。作为新出现的事物,人们对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评述论文】李海林《活动量、活动对象和活动成果的语文性》,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9期)
【原文提要】本文从国外的一个教学案例出发,提出了判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三个标准,也即三条边界:第一,活动量,主要是看它是不是有充分的语文活动。第二,活动对象,主要看它的活动对象是不是“语文的”;第三,活动成果,是不是语文的成果。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一视角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更多地要求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更直接地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更明确地要求培养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直接需要用到的技能和素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和生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但长期以来,语文的外延却不断地被压缩,语文和生活之间逐渐产生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在许多人的眼里,“语文学习就是上语文课,上语文课就是学习语文课本,学习语文课本就是学习字词句和几个关键的语段”。语文学习被严重地窄化了。针对这一现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无疑是这一理念的现实反照。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与生活相互联系与贯通的一座桥梁,它一头连着语文,一头连着生活,“综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属于语文课程内容中的一个板块,这个“综合”就不是随意的综合,它是有一个原点的,这个原点就是语文。一旦脱离这个原点,或者将综合与语文对立起来,那么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如同断线的风筝,最终会弃离语文的天空,而进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地。可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与语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但是语文的综合,而且是为语文的综合,综合具有“语文性”的特点。
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相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就在于“综合”,这种综合就是针对以前语文课程的“唯语文化”而提出来的,“综合”是关涉到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解的一个关键概念,下面谈谈对“综合”的理解。
(一)
【评议论文】黄伟《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边界问题的思考》,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9期。
【原文提要】本文从语文的原点出发,分析了综合性学习“泛语文”产生的内在根源:第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展开的广度导源于对“语文”的认识;第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的理解,影响综合的深度和力度;第三,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中重形式不重实质。并进一步划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边界,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整体训练当作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线。
“语文综合性学习”自被新课标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以来,它就成了语文课程内容中一个亮点,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也许是新生事物,它在实践层面出现的一系列偏误也就在所难免。这其中,有人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成了综合性实践活动而出现“泛语文”,也有人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于阅读、写作而出现“唯语文”。造成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是边界不明确,还是本体内涵不清晰?
有没有一个边界的问题其实牵涉到对内涵的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内涵清晰了,其边界也就自然明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内涵涉及到对“语文”与“综合”的理解,它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逻辑归属和设置意图上。
从逻辑归属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内容“五个板块”中的一块,它首先必须姓“语”,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出发点。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历史等许多领域,但是这些内容必须和语文结合在一起,它们在某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听、说、读、写的理解,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发展,它们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也即这些内容具有语文性。如果综合的内容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整体训练”无关,那么就出现了“泛语文”的误区,落入了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的”就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课程教学区分了开来,因此可以说“语文性”是一条“科际边界”,它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其他学科区别了开来。但是仅仅具有语文性还不足以界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特征,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区别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具有“综合”的特征。在学习内容上,它强调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社会、生活实践的综合。在学习方法上,它强调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实践性学习与体验性学习的相互综合。在学习效果上,它注重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并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如果说“语文性”是一条“科际边界”的话,那么“综合性”就是一条“科内边界”,它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单纯的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区别了开来。
从设置意图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综合”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是为语文服务的,无论是和什么领域、什么学科内容的综合,或是采用多种综合的学习方式,其落脚点都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即“泛语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综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养成语文能力,达成语文素养。
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语文的,其次还是为了语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有一条“语文的”主线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出现泛语文的状况皆因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逻辑归属(“科际边界”)不清楚,对综合的意图不了解,从而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线,出现了泛语文的偏误。
作者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主线的划定实质上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属性的揭示,他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是“语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什么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泛语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这同以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特点的泛泛而论,无疑又深入了一步。一方面,语文学科的根本旨归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应是语文基本能力”,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促成的结果。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综合的特性,它包括语文科内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综合、语文和生活的综合等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从一开始就背负着人们对“综合”的美好诉求,人们希望借助综合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人们的初衷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综合”的过分倚重,使综合性学习走入了“语文”迷失的误途,人们抓住了“综合的”,却忘记了“语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出现了本性已改,江山已移的局面。本文划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边界,牵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线,无疑匡正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偏误,指明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正途。如果真能握着综合的缰绳,走在语文的路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则幸甚至哉。
这篇论文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搭建了一个研究的平台。作为新出现的事物,人们对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评述论文】李海林《活动量、活动对象和活动成果的语文性》,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9期)
【原文提要】本文从国外的一个教学案例出发,提出了判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三个标准,也即三条边界:第一,活动量,主要是看它是不是有充分的语文活动。第二,活动对象,主要看它的活动对象是不是“语文的”;第三,活动成果,是不是语文的成果。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一视角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更多地要求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更直接地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更明确地要求培养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直接需要用到的技能和素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和生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但长期以来,语文的外延却不断地被压缩,语文和生活之间逐渐产生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在许多人的眼里,“语文学习就是上语文课,上语文课就是学习语文课本,学习语文课本就是学习字词句和几个关键的语段”。语文学习被严重地窄化了。针对这一现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无疑是这一理念的现实反照。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与生活相互联系与贯通的一座桥梁,它一头连着语文,一头连着生活,“综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属于语文课程内容中的一个板块,这个“综合”就不是随意的综合,它是有一个原点的,这个原点就是语文。一旦脱离这个原点,或者将综合与语文对立起来,那么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如同断线的风筝,最终会弃离语文的天空,而进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地。可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与语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但是语文的综合,而且是为语文的综合,综合具有“语文性”的特点。
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相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就在于“综合”,这种综合就是针对以前语文课程的“唯语文化”而提出来的,“综合”是关涉到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解的一个关键概念,下面谈谈对“综合”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