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474

[ 刘思明 文选 ]   

曲终收拨当心画

◇ 刘思明

  名家启示
    传说,东汉时乐羊子出门求学,一年不到突然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拿起一把剪刀走到织布机前,然后突然将上面的布匹剪断说:“读书求学,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无终而返,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深深触动,于是出门,选择了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人物。
    这就是成语“善始善终”的由来,今天用来比喻作文或做事时在尾处仍有出彩的表现和魅力,这正如元代散曲家乔梦符谈“乐府”时所言:“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
    写作中出彩的结尾即“豹尾”,它不仅仅能让一篇文章做到“善终”,更重要的,它还能够呼应和衬托出文章的主题。如此巧妙的结构段落,我们怎么能够忽视和舍弃呢?
  
  佳作邀赏
  
  点 亮
  ◎ 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九(16)班 刘小芃
  一支蜡烛,一个男孩的故事——
  【蜡 烛】
  我是一支蜡烛,从被制造出来开始就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习惯了放在橱窗里最显眼的位置,躺在铺着柔软绸布的盒子里,标着昂贵的价格,打着漂亮的蝴蝶结……我骄傲着我的独一无二和我的高贵。
  【男 孩】
  我的生活是一片黑暗。
  妈妈说我曾有一双清澈的大眼睛,很是讨人喜欢,但一场大病夺走了我的光明。
  所以妈妈说,等我能看见了,要点燃它庆祝。
  【蜡 烛】
  以前的那份骄傲我再也找不回了。
  在这穷地方,没有羡慕的目光,我似乎也失去了燃烧的价值,漫天的灰尘落在我身上。也是,谁还会去欣赏这么个灰头土脸的东西呢。
  【男 孩】
  妈妈会在清晨带我去山上的林子里,用并不生动的语言向我描述着树的苍翠,泉的清澈,花的明艳。我呼吸着山上清新的空气,心情会很好。妈妈说,她绝不会放弃对我的治疗。
   【蜡 烛】
  原来男孩的眼睛看不到,我很是同情他,希望他能早日康复,尽管他康复的那天我的生命即将结束,但我真的很想看见他眼里的明亮。
  女人每天都很辛苦地做工赚钱,看起来很憔悴。但每当望向男孩,她的脸上便浮现出最美丽、最温暖的表情。男孩看不到,但感觉得到,然后默契地拉住妈妈的手。
   【男 孩】
  皇天不负有心人。今早我刚起床,就似乎看到了朦朦胧胧的光。当到达山顶时,我忽然觉得四周是那样亮,我看见了树的苍翠、花的明艳及泉的清澈,我看见了妈妈,她的头发有些花白,眼角的鱼尾纹使她看上去老了很多。
  “妈妈!”我声音颤抖着大叫,“我能看见你了!”妈妈愣住了,她紧紧拥抱了我,一滴温热的泪悄悄滴在我肩上,我笑着拍拍她的背。妈妈不说话,把我搂得更紧了。
  【蜡 烛】
  今天男孩亲自点燃了我。
  我的身体在慢慢熔化,女人眼角的皱纹仿佛也绽成了泪花。看着他们母子俩高高兴兴坐在一起,我一点也不后悔,他们的温暖也就是我心的温暖。我摇曳的光芒照耀着,没有奢侈的浪漫,只有朴素的温情。我忽然就明白了,我最想点亮的是什么……
  
  指导老师 龙振
  
  点评心得
   
    本文视角独特,结尾语言细腻而颇具感染力,“我”——蜡烛生命的燃烧绽放出光芒。此刻“我”也就忽然明白了什么:男孩的眼睛,母亲的心,它们都被这温暖所照亮。
    本文的结尾如一杯暖茶,既呼应文题又升华了主旨,久久荡漾芬芳,可谓妙哉。
  
  1.卒章显志
  也叫“画龙点睛”,即在结尾时用一句或几句话,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述或评论,把文章的中心意思或写作意图明确地表达出来,总结自己的认识,表明自己的态度。
  例如刘绍棠先生的《本命年的回想》的结尾:
  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志”是文章事理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勉强和硬拉,并且“志”要与全文构思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恰到好处,不可泛泛而谈。
  2.含蓄蕴藉
  结尾时,不是明确直白地表露思想感情,而是把思想感情隐藏在某些具体的对象中,比如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样东西,一处景物,一个场面等等,让读者自己去咀嚼体味其中的意蕴。
  例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一文的结尾: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章结尾最忌真个完了。应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像咀嚼橄榄,已经咽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而含蓄蕴藉的结尾可令读者回味无穷。
  3.出人意料
  在某些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前面的铺垫一直朝着读者预期的方向发展,但到高潮时情节突然倒转,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并戛然而止,不作任何解释,把一切交给读者去想象,让人在瞠目结舌之余,不禁感叹故事的变化莫测和作者的奇思妙想。
  例如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在《窗》里设置的结尾: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运用出人意料的结尾突破常理和定向思维的束缚,但又在情理之中,会使读者产生一种新奇的阅读效果。
  4.修辞扮靓
  收尾时使用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能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鲜明有力,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需补充说明的是,设问和反问虽然都是无疑而问,但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设问是为了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增强感情。
  如谢大光先生《鼎湖山听泉》一文的结尾: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修辞扮靓运用恰当,可使文章锦上添花,便于抒发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让人眼前一亮。
  5.引用名句
  名人名言、诗句歌词、格言谚语、社会流行语等,凡一切广为传诵而又与主旨相关的语句都可用做结尾。名句内涵深刻,形式凝练,用来结尾既能点明主旨、升华感情,又提升了语言的品位。引用名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完全引用,一字不改;二是间接引用,可稍作改动,把名句融入到文章的语言中去。
  如作家铁凝在《生命与和平相爱》的结尾处写道:
  我只是相信,当人类所有的生命真的能够与“和平”这个字眼相亲相爱,我们每一个人灵魂深处那潜藏的创造力便会真正被激活,人间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生活也肯定能够像戴维“小说”那单纯而又豪迈的结尾那样:“后来一切都好。”
  结尾处引用名句不仅可以抒发感情,引起共鸣,而且可以引人深思,给人以启示。
  6.自然收束
  事情叙述完了,不去雕琢入木三分的深刻语句,不去构想让人拍案叫绝的故事结局,就以事情的终结做文章的终结,干脆利落,质朴无华。使用这种方法来结尾的文章,可尝试在开篇或中间点题。
  例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自然收束结尾,使文章水到渠成,不冗长累赘。
  
  
  
  题目:请运用所学,以“我发现了身边的美”为题写出三种不同的结尾。
  提示:注意审题。要写“美”,写丑恶现象就偏题了;要写“身边的”美,写王昭君、蒙娜丽莎之美就偏题了;要写“发现了”美,写一开始就觉得某事物美就偏题了;要写“我”发现了这个美,写别人就偏题了。
  好好发挥,相信你一定能感受到好结尾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