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议论文】郑国民尹逊才《对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的问题的思考》,原载《语文建设》2006年第2期
【原文提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等实践性层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文章以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为视点,分析了小组讨论存在的种种误区,提出了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小组讨论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发生在课堂上的社会相互作用实现他们理解。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课堂讨论、通过交换各自的想法和观点来协商他们各自的理解,形成个体的认知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吸收了建构主义这一学习理论,倡导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些人常常用是否有小组讨论来衡量一节课是否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把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画等号,并把它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小组讨论似乎成了新课程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上不适合小组讨论的问题教师也组织小组讨论。郑国民、尹逊才认为这是一种误区,是对合作学习的片面理解。合作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讨论,合作学习首先是一种理念,它应该渗透、贯彻于整个学习过程。合作学习不仅包括生生合作,而且还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小组讨论则主要是生生合作。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生合作,特别是小组讨论,有一定的制约条件。他们认为,要有效地实施小组讨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对学习的任务进行审查,选择需要多人合作才可以完成的任务,或者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的任务作为合作的项目。
第二,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能多角度地理解的问题才值得讨论,才有讨论的价值和必要。
第三,指导学生做好讨论的准备工作,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在讨论前形成初步的看法或观点。
第四,小组讨论要尽量使每个学生的观点相互碰撞,避免各自独白,让学生在相互质疑、相互论辩、相互启发的过程中修正、完善、深化、发展自己的认识。
第五,小组讨论要避免少数“精英”独霸话语权,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认识到每位成员都有表达的权利。指导学生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六,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要在努力完成自己任务的基础上相互合作。
第七,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小组形成交流和碰撞。
该文作者敏锐地抓住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从学理上分析了小组讨论的本质、类型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地提出了改进小组讨论的策略和方法。舒尔曼认为,单一的研究是无法揭示教学现象的全貌,而通过许多具体研究的综合则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作者针对“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以合作学习为考察的视角,将二者的功能与价值结合起来,达到了对“小组讨论”问题较全面的、较深刻的认识。该文对纠正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的误区,既有理论上的认识作用,又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评议论文】谭轶斌《当前课堂流行教学行为之审视》,原载《语文学习》2006年第1期
【原文提要】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流行着文本拓展、多元解读、小组讨论和动态生成等教学行为或话语。它们都有其产生的实践基础和教学论意义。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种种认识缺陷或实践误区。作者通过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改进这些流行的教学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一、关于文本拓展
作者认为,语文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语文阅读不是仅仅为了搞清楚文章内容、文中出现的概念与所揭示的道理,语文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怎样拓展文本,这是目前语文教学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就当前语文教学文本拓展的状况而言,文本拓展存在种种弊端,根据作者提供的案例,大致表现为:基点不明,目的不清,内容混乱。作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出文本拓展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文本拓展的目的应该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本拓展要有助于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要妥善选取拓展的内容,那些看似拓展,实则与语文无关或者只是想当然地从某处随意生发开去的内容,要忍痛割爱。第二,文本拓展的立足点是文本中的语言。选取的文本要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助于学生感受、体验文本的语言魅力;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的内容是与课文有机联系的,而不是任意衍生的,应是文本的自然延伸或生发,而不应是虚骄或强行安插的。第三,文本拓展融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文本拓展既要从广度上扩展,又要从深度上开掘。
二、关于多元解读
作者认为,传统阅读的目的主要在于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现代阅读的目的则更多地在于建构新的意义,这个意义来源于文本、作者与读者。目前很多教师已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他们努力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去感悟、体验,从而理解作品。一些语文教师能结合当前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多元解读仍然存在种种误区。似乎每一篇课文都可以多元解读;有些解读抓住课文的只言片语或末枝细节随意发挥;有些教师把学生对课文的错误理解当作异向思维大加赞赏。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课文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有的课文含义丰富,文本意义呈现出多样性,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由不同的人去解读,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这类文本,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对文章作不同的解读,譬如文学作品。有的课文目的明确,内容单一,结构清楚,主旨一目了然,这类文章还有多元解读的必要么?例如大量的科普文、新闻类文本,完全没有多元解读的必要。因而,作者认为,多元解读,应关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多元解读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对大部分文学作品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一方面我们认同读者的独特感受,认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反对那些漫无边际的、把哈姆雷特解读成“非哈姆雷特”的种种歪解。第二,文学作品多元解读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多元解读必须以文本的主体内容为依托,着眼于整体,既不能抓住局部或片言只语,无限放大句子的含义;也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时代背景去作一些想当然的理解。第三,不可对学生错误的解读一味鼓励。否则,势必使更多的学生无所适从,久之,会使学生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三、关于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已成为新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普遍的课堂活动形式。一方面是因为新课标的提倡;另一方面源于部分语文教师对以往语文教学割裂课文的弊端的不满,希望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变革。因而小组讨论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综观目前语文课堂小组讨论,存在以下误区:没有合适的讨论内容;讨论的问题缺乏启发性和思维张力;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没有共同兴趣;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讨论缺乏实质性的交流;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或匆匆开始,仓促结束,或泛泛而谈,层次肤浅。作者针对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组讨论应该注意确定合适的讨论内容,要从讨论方法上给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懂得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懂得讨论时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要善于在汲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看法,避免小组讨论变成闲谈的机会。讨论要保证充裕的时间,不要让讨论变成一种表演形式。为了避免讨论流于肤浅,有时可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
【评议论文】郑国民尹逊才《对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的问题的思考》,原载《语文建设》2006年第2期
【原文提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等实践性层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文章以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为视点,分析了小组讨论存在的种种误区,提出了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小组讨论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发生在课堂上的社会相互作用实现他们理解。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课堂讨论、通过交换各自的想法和观点来协商他们各自的理解,形成个体的认知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吸收了建构主义这一学习理论,倡导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些人常常用是否有小组讨论来衡量一节课是否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把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画等号,并把它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小组讨论似乎成了新课程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上不适合小组讨论的问题教师也组织小组讨论。郑国民、尹逊才认为这是一种误区,是对合作学习的片面理解。合作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讨论,合作学习首先是一种理念,它应该渗透、贯彻于整个学习过程。合作学习不仅包括生生合作,而且还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小组讨论则主要是生生合作。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生合作,特别是小组讨论,有一定的制约条件。他们认为,要有效地实施小组讨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对学习的任务进行审查,选择需要多人合作才可以完成的任务,或者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的任务作为合作的项目。
第二,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能多角度地理解的问题才值得讨论,才有讨论的价值和必要。
第三,指导学生做好讨论的准备工作,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在讨论前形成初步的看法或观点。
第四,小组讨论要尽量使每个学生的观点相互碰撞,避免各自独白,让学生在相互质疑、相互论辩、相互启发的过程中修正、完善、深化、发展自己的认识。
第五,小组讨论要避免少数“精英”独霸话语权,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认识到每位成员都有表达的权利。指导学生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六,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要在努力完成自己任务的基础上相互合作。
第七,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小组形成交流和碰撞。
该文作者敏锐地抓住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从学理上分析了小组讨论的本质、类型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地提出了改进小组讨论的策略和方法。舒尔曼认为,单一的研究是无法揭示教学现象的全貌,而通过许多具体研究的综合则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作者针对“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以合作学习为考察的视角,将二者的功能与价值结合起来,达到了对“小组讨论”问题较全面的、较深刻的认识。该文对纠正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的误区,既有理论上的认识作用,又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评议论文】谭轶斌《当前课堂流行教学行为之审视》,原载《语文学习》2006年第1期
【原文提要】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流行着文本拓展、多元解读、小组讨论和动态生成等教学行为或话语。它们都有其产生的实践基础和教学论意义。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种种认识缺陷或实践误区。作者通过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改进这些流行的教学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一、关于文本拓展
作者认为,语文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语文阅读不是仅仅为了搞清楚文章内容、文中出现的概念与所揭示的道理,语文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怎样拓展文本,这是目前语文教学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就当前语文教学文本拓展的状况而言,文本拓展存在种种弊端,根据作者提供的案例,大致表现为:基点不明,目的不清,内容混乱。作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出文本拓展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文本拓展的目的应该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本拓展要有助于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要妥善选取拓展的内容,那些看似拓展,实则与语文无关或者只是想当然地从某处随意生发开去的内容,要忍痛割爱。第二,文本拓展的立足点是文本中的语言。选取的文本要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助于学生感受、体验文本的语言魅力;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的内容是与课文有机联系的,而不是任意衍生的,应是文本的自然延伸或生发,而不应是虚骄或强行安插的。第三,文本拓展融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文本拓展既要从广度上扩展,又要从深度上开掘。
二、关于多元解读
作者认为,传统阅读的目的主要在于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现代阅读的目的则更多地在于建构新的意义,这个意义来源于文本、作者与读者。目前很多教师已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他们努力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去感悟、体验,从而理解作品。一些语文教师能结合当前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多元解读仍然存在种种误区。似乎每一篇课文都可以多元解读;有些解读抓住课文的只言片语或末枝细节随意发挥;有些教师把学生对课文的错误理解当作异向思维大加赞赏。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课文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有的课文含义丰富,文本意义呈现出多样性,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由不同的人去解读,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这类文本,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对文章作不同的解读,譬如文学作品。有的课文目的明确,内容单一,结构清楚,主旨一目了然,这类文章还有多元解读的必要么?例如大量的科普文、新闻类文本,完全没有多元解读的必要。因而,作者认为,多元解读,应关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多元解读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对大部分文学作品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一方面我们认同读者的独特感受,认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反对那些漫无边际的、把哈姆雷特解读成“非哈姆雷特”的种种歪解。第二,文学作品多元解读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多元解读必须以文本的主体内容为依托,着眼于整体,既不能抓住局部或片言只语,无限放大句子的含义;也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时代背景去作一些想当然的理解。第三,不可对学生错误的解读一味鼓励。否则,势必使更多的学生无所适从,久之,会使学生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三、关于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已成为新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普遍的课堂活动形式。一方面是因为新课标的提倡;另一方面源于部分语文教师对以往语文教学割裂课文的弊端的不满,希望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变革。因而小组讨论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综观目前语文课堂小组讨论,存在以下误区:没有合适的讨论内容;讨论的问题缺乏启发性和思维张力;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没有共同兴趣;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讨论缺乏实质性的交流;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或匆匆开始,仓促结束,或泛泛而谈,层次肤浅。作者针对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组讨论应该注意确定合适的讨论内容,要从讨论方法上给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懂得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懂得讨论时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要善于在汲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看法,避免小组讨论变成闲谈的机会。讨论要保证充裕的时间,不要让讨论变成一种表演形式。为了避免讨论流于肤浅,有时可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