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8期 ID: 355434

[ 陈元辉 文选 ]   

找准自己的专业发展定位

◇ 陈元辉

  【评析文章】王立华:《寻找语文教师的适宜位置》,原载《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20期。
  【原文提要】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自己的适宜位置,希望有所作为的语文教师都必须找到自己的适宜位置。在语文教学生涯中,你要克服教育行政的干预阻力、工作环境、学生及其家庭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你还得克服自身专业自主意识觉醒程度低、禀赋不高、知识欠缺等主观因素带来的阻力。因为这些阻力,你在寻找自己的适宜位置的过程中,你可能迷茫、徘徊、挣扎不止,但是,只要你坚信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断探索,你最终会走向成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自己的适宜位置,希望有所作为的语文教师都必须找到自己的适宜位置。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从他的语文教育行为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一定有一个最适合他的位置。这个位置是为他准备的,如果这个语文教师不去寻找这个位置,就会造成语文教师的生命价值的浪费。作者以自身寻找“适宜位置”的奋斗历程,展现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批判性内省——寻位意识的觉醒
  1998年9月,作者走入教学岗位,以“教学成绩高一些,在这所学校站稳脚跟”成为职业初期的现实选择,开始“严格”“扎实”地完成自认为有效益的语文教育。晨读逐个“过堂”检查、课上追求堂堂清、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晚自习时的个别辅导、成堆的机械记忆作业,用繁重的知识记忆作业和高频率的检查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几乎全都统管起来。学生整天忙于教师的作业检查。为了便于检查并能提高教学成绩,教师讲课、检查的重心都是围绕基础知识学习、答题技巧的训练展开。三年后学生中考获得优秀成绩,教师本人获得市级优秀教学奖。
  通过跟踪研究发现,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文学习成绩并不突出,而且不喜欢语文,作者开始怀疑自己语文教育的价值;开始反思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开始思索初中语文教育的真谛是什么。通过反思,作者认识到“那三年,我缩到了一个很小的视野中去认识语文教育,不但把自己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还把自己像拧螺丝钉一样拧在了一个不变的位置上”。“关注视野狭窄、落实领域狭小、教师角色单一,自然会导致我推进的语文教育的低层次化”。“那三年,我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比较陌生,我进行的是‘榨取式语文训练’,而不是语文教育。这样的机械训练,把学生们当成了水桶,我把水强行注入,学生们丝毫感觉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尽管我主观上并无恶意,但从客观分析,在我的语文教育视野中,学生和课桌、多媒体设备、作业本一样没有了生命气息,被我物化了。这样的语文教育,我落实得越扎实,危害性越大——我是在努力地做错事”。“人们似乎都害怕自己内在的自我,不敢面对它的孤独、难堪、羞愧,宁愿逃避它,躲到外部世界的喧嚣与热闹之中。人格水平的提升、思想境界的超拔、价值观念的转变,都只能在忠实于自己的灵魂的人之间产生。我想忠实于自己的灵魂,我要不断地反观自我。这需要自省,于是,我让自省像一只牛虻,不停地叮咬自己,让我在灵魂的疼痒中唤醒自我”。“对于一个初入职的年轻教师而言,批判性内省的作用就像一面高倍放大镜,照见了我衣襟下面的‘小’”。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在入职适应期即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入职适应期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处于入职适应期的教师有理想、有热情、有干劲。但他们缺乏做教师的经验和心理准备,角色认识模糊,工作盲目性较大。但无论是从教的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等方面,还是教育教学技能、业务素养等方面的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一般缺乏强劲的自我反省。作者这种内省的自觉,昭示作者寻找语文教师的适宜位置的意识已经觉醒。正是这种寻位意识的觉醒,推动作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刻解剖潜藏在教学行为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这是作者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一些青年教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是,一部分青年教师因为初期成绩好就自我满足,就停留于此不再向前行。在此,青年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分野,有了“教书匠”与“教育专家”的区分。
  二、实验探索,着眼研究
  不满足教学现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解剖,促使作者通过多种实验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这是优秀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本文作者也不例外,他的语文教改实验是其认识教育规律,理解语文教育真义的重要手段与必然选择。
  1.“生本学习”的实验。2001年至2003年,作者开始进行“生本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生本学习”强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依靠每一个学生,并立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如何让学生把语文学得更好。后来,作者把这一实验扩展成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课题研究,为学生确定初中三年的成长方向。这一实验的成果《“生本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报告在2003年4月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2.小组学习实验。2001年10月,把学生以8人为一个组合,并调整8人的桌椅围坐在一起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们课前大量预习,课上二十分钟自学、小组答疑(学生有疑问时也可以离开座位询问老师和成绩优异的学生),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老师讲解10分钟,最后学生回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并确定课下的复习重点。
  3.师生共同讲课实验。从2004年9月起进行一项改革教学方法的实验:每一堂课选一个学生和语文教师一起主讲,教室里同时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大老师”,一个是“小老师”。师生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备课,各有侧重,也有沟通后的共同备课。
  三项实验中,有一些实验细节在外界的干预下停止了,但这种复杂的经历,却更有助于作者从多元化的视角阅读、品咂“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意义。学生林钰聪在2004年9月10日的《沂蒙晚报·教育周刊》发表的作文《怪老师轶事》中做了描述。王祎凡在2006年7-8期的《中国小作家》发表的作文《爱上了有生命的语文课》中对此实验进行了深情回顾,该实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极大突破,课堂学习真的成了学生的事情。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们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扩大学生们的阅读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这一上课形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评析文章】王立华:《寻找语文教师的适宜位置》,原载《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20期。
  【原文提要】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自己的适宜位置,希望有所作为的语文教师都必须找到自己的适宜位置。在语文教学生涯中,你要克服教育行政的干预阻力、工作环境、学生及其家庭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你还得克服自身专业自主意识觉醒程度低、禀赋不高、知识欠缺等主观因素带来的阻力。因为这些阻力,你在寻找自己的适宜位置的过程中,你可能迷茫、徘徊、挣扎不止,但是,只要你坚信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断探索,你最终会走向成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自己的适宜位置,希望有所作为的语文教师都必须找到自己的适宜位置。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从他的语文教育行为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一定有一个最适合他的位置。这个位置是为他准备的,如果这个语文教师不去寻找这个位置,就会造成语文教师的生命价值的浪费。作者以自身寻找“适宜位置”的奋斗历程,展现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批判性内省——寻位意识的觉醒
  1998年9月,作者走入教学岗位,以“教学成绩高一些,在这所学校站稳脚跟”成为职业初期的现实选择,开始“严格”“扎实”地完成自认为有效益的语文教育。晨读逐个“过堂”检查、课上追求堂堂清、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晚自习时的个别辅导、成堆的机械记忆作业,用繁重的知识记忆作业和高频率的检查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几乎全都统管起来。学生整天忙于教师的作业检查。为了便于检查并能提高教学成绩,教师讲课、检查的重心都是围绕基础知识学习、答题技巧的训练展开。三年后学生中考获得优秀成绩,教师本人获得市级优秀教学奖。
  通过跟踪研究发现,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文学习成绩并不突出,而且不喜欢语文,作者开始怀疑自己语文教育的价值;开始反思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开始思索初中语文教育的真谛是什么。通过反思,作者认识到“那三年,我缩到了一个很小的视野中去认识语文教育,不但把自己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还把自己像拧螺丝钉一样拧在了一个不变的位置上”。“关注视野狭窄、落实领域狭小、教师角色单一,自然会导致我推进的语文教育的低层次化”。“那三年,我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比较陌生,我进行的是‘榨取式语文训练’,而不是语文教育。这样的机械训练,把学生们当成了水桶,我把水强行注入,学生们丝毫感觉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尽管我主观上并无恶意,但从客观分析,在我的语文教育视野中,学生和课桌、多媒体设备、作业本一样没有了生命气息,被我物化了。这样的语文教育,我落实得越扎实,危害性越大——我是在努力地做错事”。“人们似乎都害怕自己内在的自我,不敢面对它的孤独、难堪、羞愧,宁愿逃避它,躲到外部世界的喧嚣与热闹之中。人格水平的提升、思想境界的超拔、价值观念的转变,都只能在忠实于自己的灵魂的人之间产生。我想忠实于自己的灵魂,我要不断地反观自我。这需要自省,于是,我让自省像一只牛虻,不停地叮咬自己,让我在灵魂的疼痒中唤醒自我”。“对于一个初入职的年轻教师而言,批判性内省的作用就像一面高倍放大镜,照见了我衣襟下面的‘小’”。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在入职适应期即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入职适应期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处于入职适应期的教师有理想、有热情、有干劲。但他们缺乏做教师的经验和心理准备,角色认识模糊,工作盲目性较大。但无论是从教的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等方面,还是教育教学技能、业务素养等方面的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一般缺乏强劲的自我反省。作者这种内省的自觉,昭示作者寻找语文教师的适宜位置的意识已经觉醒。正是这种寻位意识的觉醒,推动作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刻解剖潜藏在教学行为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这是作者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一些青年教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是,一部分青年教师因为初期成绩好就自我满足,就停留于此不再向前行。在此,青年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分野,有了“教书匠”与“教育专家”的区分。
  二、实验探索,着眼研究
  不满足教学现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解剖,促使作者通过多种实验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这是优秀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本文作者也不例外,他的语文教改实验是其认识教育规律,理解语文教育真义的重要手段与必然选择。
  1.“生本学习”的实验。2001年至2003年,作者开始进行“生本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生本学习”强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依靠每一个学生,并立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如何让学生把语文学得更好。后来,作者把这一实验扩展成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课题研究,为学生确定初中三年的成长方向。这一实验的成果《“生本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报告在2003年4月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2.小组学习实验。2001年10月,把学生以8人为一个组合,并调整8人的桌椅围坐在一起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们课前大量预习,课上二十分钟自学、小组答疑(学生有疑问时也可以离开座位询问老师和成绩优异的学生),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老师讲解10分钟,最后学生回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并确定课下的复习重点。
  3.师生共同讲课实验。从2004年9月起进行一项改革教学方法的实验:每一堂课选一个学生和语文教师一起主讲,教室里同时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大老师”,一个是“小老师”。师生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备课,各有侧重,也有沟通后的共同备课。
  三项实验中,有一些实验细节在外界的干预下停止了,但这种复杂的经历,却更有助于作者从多元化的视角阅读、品咂“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意义。学生林钰聪在2004年9月10日的《沂蒙晚报·教育周刊》发表的作文《怪老师轶事》中做了描述。王祎凡在2006年7-8期的《中国小作家》发表的作文《爱上了有生命的语文课》中对此实验进行了深情回顾,该实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极大突破,课堂学习真的成了学生的事情。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们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扩大学生们的阅读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这一上课形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找准自己的专业发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