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0期 ID: 406181

[ 郁红剑 文选 ]   

语文课堂要善于巧设抢答题

◇ 郁红剑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后,无论是问题难易,学生对回答问题往往缺少热情。有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会让学生相互讨论。可是,在相互讨论的热烈场面结束后,往往又是一片沉寂。本人曾通过问卷、交谈等方式,对高中课堂学生展示环节心理问题,在本校高一学生中作过调查。调查显示,学生课堂展示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不满教师提问的内容或方式;二是学生普遍具有怕讲错,丢面子的心理。后面一点在学生中要占54%。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课堂效益呢?通过平时教学实践,本人发现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竞争心理,教师可以围绕文本精心设计抢答问题,利用小组间的竞争,对小组进行评比。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展示的积极性,消除学生个体的胆怯心理,激活学生的思维,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围绕文本敏感点,巧设激活学生思维的抢答题
  在教材中有些课文会有文眼,而课文中的文眼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能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如何让学生了解文章中“文眼”的作用并认识到“文眼”出现得较为灵活,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遇到有“文眼”课文,本人会有意针对文眼设计抢答题。例如在散文教学中,由于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而文章的“文眼”往往能体现散文的“神”。于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在课堂上,我会让小组进行找“文眼”的抢答,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在教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时,本人提问道:“这是一篇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的散文。请大家认真将文章通读一遍,看哪一组最先发现文章中的‘文眼’,并讲一讲为什么认为它是‘文眼’?哪一组最先回答,我们给该小组加分。”学生开始认真阅读课文,不一会儿,各小组组员间积极地讨论。又过一小会儿,我宣布抢答开始,就有个学生举手抢答。他指出文章第一段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一句是“文眼”。其理由是因为下文作者走入“霏霏”的雨中所见、所想、所感,都与作者“想入非非”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学生的回答来看,该生已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小组抢答使全班学生都踊跃地参与到课堂中,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通过抢答找出《听听那冷雨》的“文眼”后,我又追问了一道抢答题:“这篇课文的‘文眼’在文章开头,这是开篇立意。那么,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在文末或文中出现‘文眼’的呢?请各小组积极思考,先回答的小组,我们将加分,评出优胜小组。”于是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不一会儿就有学生抢答。有学生指出杨绛的《老王》的“文眼”在文末:“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理由是文中杨绛用“愧怍”的口吻以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三轮车夫老王的故事,突出了对弱者的关爱。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的文眼在文中:“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理由是作者运用比较写法描绘出了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整个画面显得明丽,富有生气。
  教师通过设计抢答可以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比赛,树立以学生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方能有效地活跃课堂,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
  二.文本比较阅读,巧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抢答题
  在语文文本教学中,教师往往可以通过比较阅读对文章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他们的思想,也可以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文章差异,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比较阅读与一般的阅读相比是更高层次的阅读活动,教师也可以在比较阅读中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比较阅读中,教师应首先选择好比较的对象和比较的点,可以是相同点或不同点,可以引发学生去进行相关的联想、比较。因此,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常常让学生联想相关的学过的文章。例如在讲《五人墓碑记》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国家的兴衰成败,是不是所有的仁人志士都做出一样的抉择?”学生立刻联想到了之前学习的《〈指南录〉后序》。因为面对国家的兴亡,《五人墓碑记》里的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位义士选择了舍生取义之路,为了国家的强盛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大义凛然地走向了死亡;而从《〈指南录〉后序》里我们了解到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留,逃出后历尽艰险,多次濒临死亡,九死一生,死对他来说是瞬息间随时可以发生的事,而文天祥在万死的境遇中最终选择了忍辱活下来。
  针对这两篇文章里人物生死选择的不同点,我设计这样一个抢答题:“为什么他们会有截然不同的抉择?”问题一经提出,整个课堂顿时热闹了起来,学生热烈地讨论。可见,选准对比点是比较阅读的关键所在。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
  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在交流中探究问题的本质,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抢答竞赛环节中,各小组学生积极且有序地表述观点,教师和全班学生认真聆听,结合生成的内容可以再追问。在问题探究上,教师应积极调控,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比较阅读的组际竞争过程往往是一个紧张的理解、联想、对比、分析、综合、判断、评价等的思维过程,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深刻性等。
  三.训练新材料作文立意,巧设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抢答题
  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因为新材料作文可以从“内容”和“含义”两个层面确定立意,为立意的发散性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结构、性格特征等不可能完全相同,都可能在“内容”和“含义”层面选择不同的立意。如:2012年全国卷“担秧苗”的材料,在“内容”层面,考生可以从材料整体内容分析立意,也可以从“干农活”“担子直晃”“妈妈的话语”等内容节选某一局部内容,确定自己愿意写的立意;在“含义”层面,如对母亲话中的“脱掉外衣和鞋袜”,可以有不同层级含义的理解:“脱下身外之物的得失之患”是浅层含义,“专心致志,放下心中无关大局的包袱”是深层含义等。
  基于以上认识,在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把握作文题,可以采用小组组员合作方式,设计竞赛抢答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以便学生对作文立意有全面的认识。
  郁红剑,语文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职教育硕士。

语文课堂要善于巧设抢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