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
一.引导“预设”,营造自主质疑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预习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白杨礼赞》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又为什么说是不平凡的树?”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明确目标,激发学生阅读主动性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错过》,教师在上课之时深有感触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错过》这篇课文,听说大家也有不少“错过”,谁愿意把自己错过的经历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等等,老师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生成“问题”,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最后一课》在最后一段的阅读后,学生提问:普鲁士士兵在接管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以后,当地的人们会怎样对待学习?韩麦尔先生又会到哪里去?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讨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感悟品味,自主获取阅读感受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
如在引导朗读《背影》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是“买橘送别”的那段文字。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关怀的语言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叮咛与嘱咐,以深情的语气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感动与不舍。尤其是在月台送别,父亲爬上月台又跳下月台的动作揣摩上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曹霞,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