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对阅读教学中对“对话”的认识,许多语文老师,实施新举措,大搞新课例,并及时总结新经验,推陈出新,以新奇、活泼、热闹制造课堂上学的氛围,殊不知,这恰恰是对“对话”的误解。
一.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
伪对话的重要表现就是围绕问题进行,这个问题的精心设计者便是老师。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答案在哪里,在老师那儿,而且这个答案很标准,学生的对话不是基于问题的探究而是指向了对老师心意的揣测,对老师的迎合。
师道尊严一开始就没有“对话”的意识,倾听的耐心从来就不曾有过。阅读教学中教师总在打断学生的发言,掐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他们靠先入为主、凭主观武断、仗言语暴力、逼学生唯标准答案“就范”。就连温文尔雅的大教育家孔子也不例外,在《侍坐》中,孔子面对率直的子路,孔老先生是“哂之”,这样的神情就是:你怎么这么说的,亏你还是我孔门弟子。接着就一一各言己志,直到最后与孔子性情相似的(或受了暗示的)颜回说出自己的“志”时,孔子才表示认同。从表面上来看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是在对话,其实质不是真正的对话,孔子也不在真正的倾听,他不是一个真诚的倾听者,至少他在心理层面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评价者,尽管表面是平和的。
倾听包含的是适时的点拨,及时的鼓励,微笑的嘉奖。倾听的本身就是一种做人和学文的教育。倾听就是一个以智慧开启智慧,以思想点燃思想,以情感丰富情感的过程。
二.文本多元解读的泛化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说法就是说对文本的阅读是有个性的阅读,个性阅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性阅读为多元解读提供了可能,而大力倡导个性阅读,却对此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就造成了文本多元解读的泛化。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倾听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摒弃功利的浮躁,形式的浮夸。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对文本回归的个性化阅读是墙头芦苇、水中浮萍。
阅读是要依托文本的,如果脱离文本谈学生个性化阅读,必然培养夸夸其谈的伪公民。对文本的学习既需要体现读者个性的“多元解读”,也需要尊重和还原作者的创作主旨的“一元解读”。课堂的语文教学更是课堂的语文教育。回归文本,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情感,尊重社会的道德是恰当把握多元解读的一个标尺。任何一部作品它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读者应该成为作者的知音,应该成为作者的倾听者。阅读教学应该潜下心来,倾听作者,倾听文本,深入理解文本的旨意所在,对文本的解读不仅做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要做到“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
现实的阅读教学,进行的都是程式化的训练,不倾听文本的现象较为普遍。文本的内涵还没有掌握,就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这只会助长浮躁之风。如果说个性化的多元解读是放,那么倾听文本的回归阅读便是收。课堂上的解放让学生的思想变得空灵而飘逸,课堂上的回归则让学生的品行变得厚重而笃实。我想阅读教学有一种美妙的境界就叫做行走在空灵与厚重之间,建构在飘逸与笃实之上。
三.互相欣赏意识的失落
师道尊严的存在,造就了不懂得欣赏的老师。不懂得欣赏的老师,又培养了一批不懂得欣赏的学生。亲爱的同学们不再亲爱,他们是竞争的对手,于是后进的成为先进的阶梯。没有欣赏就没有倾听。教师的职业的神圣让教师登上了讲坛,而教师的自以为是又让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断矮化,很多时候学生是不欣赏教师的,只不过教师本人不知道而已。失去了倾听就师无可亲,道无可信。
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知识结构的差异等导致了学生各说各的,不善于互相倾听,互相合作。当然也存在着学生的性格的不合群,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不会作必要的妥协而造成欣赏意识的失落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倾听的缺失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倾听的缺失主要是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文本多元解读的泛化、互相欣赏意识的失落而造成的。当然阅读教学中倾听的缺失的成因还可以从阅读情境、教学设计、情感激励,气氛调节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在这里笔者就不再赘述。
顾琴,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