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0期 ID: 406191

  

如何让语文课堂情趣相生

◇ 时召红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沟通与对话的过程,既有对生命的对话,也有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而这一对话过程总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为枢纽,引导学生才能展开想象,活跃思维,使学生能从中体会、感悟、理解语文,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情趣相融
  情境是一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有趣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脑海中的表象,同时也能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就是一个融情于景,蕴情于趣的过程,教师要善于用丰富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所创设的情境,品悟文中情感,引起共鸣,激发兴趣。
  如教学《三亚落日》一课,我通过课件出示了“挺拔俊秀、玉屑银末、赤朱丹彤、光焰柔和、硕大无朋、水波不惊、悄然无声、毫无倦态”等一组词语,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这些词语意思并想象相应画面的同时,于是“浓浓的热带风情,红红的太阳,阵阵的海风,蓝蓝的大海”这样静谧美好的落日美景也会自然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自然浮现,令人心驰神往,仿佛置身与其中,语文的魅力得以彰显!了具体生动的画面,使文章不再是简单的课本,冰冷的汉字,不再散发单纯的纸墨气息,而是充满了浓浓的书香。
  “情”在境里生,“趣”从情中来。这样的教学,将情感与情境美妙结合,让情感与兴趣和谐相融。
  二.指导朗读,情趣并发
  小学生的思维还是呈现形象性的特点,要让学生感知形象,体会情趣,朗读课文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课文中的意境、情感和趣味有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能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领悟,去体会其中的意趣。
  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就非常有效地运用了这样的策略:抑扬的语调响起,“在你不会走路的时候,母亲抱着你;在你生病难受的时候,母亲抱着你;在你开心快乐的时候,母亲抱着你……然而,你抱过母亲吗?”此时,课堂上安静极了。我便请学生们有感情朗读,大家很自然地注意到了重音、停顿和感情的表达,读得非常投入,有几个女同学朗读时很动情。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理性认识进一步提升。情感的陶冶,兴趣的激发,蕴含与朗读之中。
  三.语言幽默,情趣同在
  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平等宽松、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一定的情感,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需“尊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在语文课上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还用上了一点手段——幽默。
  夏初的午后,往往使人犯困。那节课,我一走进教室就发现有几个学生困意正浓。正好教学的是《如梦令》这首词,在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后,我走到讲台前笑眯眯地说:“同学们,李清照喝醉了酒找不到回家的路,才误入藕花深处,但我们班有的同学却因为别人读的书太有感情而沉醉睡着了……”同学们都笑了。随即,大家的都振作精神,朗朗书声传向校园……这就是寓教于乐。
  在语文课上,枯燥的教学语言不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注意力,我常常会采取一些学生熟知的俗语或网络流行语言,给学生的课堂增加别样的味道,学生们反响挺好,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四.把握节奏,情趣相生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张弛有度、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不仅能够使课堂扣人心弦、充满情趣,而且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从而激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半截蜡烛与三个主人公的联系展开,半截蜡烛下藏有情报——德军点燃蜡烛、伯诺德夫人吹熄——德军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杰克又想端走烛台——德军夺回烛台、危机即将爆发——杰奎琳请求用一盏灯上楼睡觉、德军认可——杰奎琳端走烛台,蜡烛不久熄灭——保住了情报。从这一链条中可以感受到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所以,教学时,我的节奏缓慢,声音低沉,表情严肃,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阅读课文,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关头的危急,当然这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人物的勇敢和沉着。课堂上只有做到有快有慢,有静有动,形式多变,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情趣与魅力。
  总之,“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不是单项的知识传授,而是双边的对话交流,是内心情感的流淌,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学习兴趣的探究。无须刻意做作,无须打扮装饰,而要真实自然地让其展现,这样才能充满情感,启迪智慧,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时召红,教师,现居江苏东海。

如何让语文课堂情趣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