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对初中语文课堂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教学主流。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应该将这种精神与教育有机结合。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有着特殊优势,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创新是以思维和想象力为基础的,只有锻炼好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才能实现创新。语文这门学科可以利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作品里找到可以使学生进行思维发散的点。以朱自清的《春》为例,这是一篇描绘春天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文中大段的对春天的描写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在从文字到图像的转化过程就是思维锻炼的过程。诗词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人生和自然的领悟力,去体验作者浓烈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通过与明月、苍天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人生圆满的向往,苏轼的豪放情怀与诗歌的韵律情致完美结合,可以利用这首词来提升学生的人生感悟力,从而培养想象能力。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无条件地相信老师、相信书本、相信作者是学生一直以来的思维定势,但这些并非都是不可撼动的权威,课堂上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现象或是认为有错误的问题。如果问题有价值,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并帮助他们解除疑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求异思维,走上创新之路。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学生可能并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认为这就是自相矛盾的,老师就要对不同意义上的“活着”和“死了”做出解释,学生理解后可以在以后的创作中进行灵活的运用,为创新打开一扇门。再如鲁迅《秋夜》中的首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学生可能会觉得此话赘余,老师就应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此句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孤寂心情,并非病句。当然老师还要注意引导,避免学生走向“否定一切”的极端。
三.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种形式,其中发散性思维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寻求答案,应该着重进行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联想的速度越快,发散思维的敏捷度就越高。在讲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可以让学生以桃花源为起点进行快速联想,比如桃花源究竟存不存在,如果存在为什么再度寻找却找不到,如果不存在渔人又为何会有这样的经历,桃花源是谁的理想,现代社会是否也有这样一方净土,如果没有可不可以进行打造等等。另外对同一个问题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答案,只要答案合理就应予以采纳,让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始终坚持“窃书不能算偷”,在外人看来十分可笑,可以提问学生这句话真的荒唐不可取吗?学生就会提出自己的见解。答案的丰富性会对其他学生带来启发,使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得以拓展。
四.注重学生情景感受力的培养
情景再现是学生进行创新的第一步,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场景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探索活动,进而实现创新,因而老师要利用好课文带领学生进行情景再现,培养学生的情景感受力。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让学生表现出在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中的不同感受,体验从一个顽劣的孩童到要接受教育的学生之间的变化;从毛泽东的文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去体会那种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的氛围。老师可以加入部分讲解和情景描述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去体验,学生在感受场景的过程中,思维会更加活跃,产生更多的创新念头,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情景感受力的目的。
初中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养成的最佳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发挥好自身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特殊优势,语文教师要挖掘出教材中的有效成分并予以拓展,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元素。改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做重点工作,努力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创新人才。
邢宝军,教师,现居山东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