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在2005年春晚的众多歌舞类节目中,曾经有一个节目,用手臂展现生命的蓬勃,撼动了很多人的心灵。大家还记的吗?
生:齐答《千手观音》。
师:大家看,这数不清的手臂,如莲花盛开,如微波荡漾,如心瓣绽放。她们用变换的双臂激发了人们的想象,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这是用手臂展示出的美。在法国的罗浮宫,有一座雕像没有手臂,却被尊为镇馆之宝,是法国的国宝,那么它美在何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日本作家清冈卓行走进《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起来欣赏她的美。
我们看题目,米洛斯指什么?
师:大家能不能换个题目,在维纳斯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语,让她的特点更突出呢?
生:断臂的维纳斯。
生:魅力的维纳斯。
师:大家的这些题目,似乎都不能很好的概括全文,不能很好的体现作者的观点。那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什么呢?
生:她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师:请你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没有抑扬感。
师:那是因为没有突出重点词语,你看一看在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需要重读呢?
生:如此,秀丽迷人,必须
师:你给大家读一下吧?
生读
师:根据你刚才读的,还需要重读哪一个词语呢?
生:双臂。
师:你再给大家读一下。
师:大家齐读。
师:“必须失去双臂”包含哪两层意思呢?
生:①必须失去双臂。②失去的只能是双臂。
师:作者认为维纳斯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在文章的二、三段对此做了哪些具体的阐释?跳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学生纷纷找出相关的语句。
师:维纳斯的双臂是残缺的,但她给人一种想象美,神秘美。这是一种——
生:残缺美。
师:美若没有几分遗憾,如何能有那千般的滋味。可以说,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话虽如此,但很多时候,我们渴望完整,期待圆满,追求完美,所以从古到今,有很多人不停地努力,想给她补上双臂,试图让她完美无缺。第五段列举出四种方案,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倾听,充分想象,为维纳斯量身定制一双你认为最恰当的手臂,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也可以自己创造。
一生读,余生倾听。
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请每一小组找出一个最有创意的意见。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为复原维纳斯提供了很多方案,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做一个选择,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合理?
(学生意见不一致,有同意这一个的,也有同意哪一种的)
师:其实,这是一个不会有结果的选择,因为一旦补上双臂,无数奇妙的想象便消失了,维纳斯的形象就固定了,这样,感到满意的也仅仅是少数人而已。所以,作者对复原维纳斯的做法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生:是反对的。
师:能不能从原文中找出具体语句?
生1: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到人胃口的方案,全是奇谈怪论。
生2:这一方包孕着不禁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他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生3: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型,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齐读相关语句
师:为残缺的艺术品复原本是好事,而作者却用的是艺术的名义,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型,为什么用艺术的名义?
生:表明不是出于个人好恶,是对艺术品价值衡量后得出的判断。
小结:双臂的残缺可以说是“无”,正因这“无”,维纳斯才拥有了无数双秀美的双臂,达到完美,这就是“有”,作者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眼光窥见到深奥的艺术原理——“以无胜有”,也就是美学是上说的“虚实相生”。
那么,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是否所有的艺术品都要残缺?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呢?速读段七,思考: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只能是手臂,为什么不可以是腿,是脚趾?
生:但它是人同世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换言之,它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
师:有没有补充?
生:“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师:我们一起来理解这几句话的涵义,抓住重点词语“千变万化”“原则性”来理解。
生:“千变万化”指多变,变化丰富。
生:“原则性”指重要的。
生:“原则性”还指基本的。
师:这就告诉我们:手是人和外界交涉的最重要的方式,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手的这种作用是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能替代的。维纳斯恰好失去人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因为手的重要性,我们要为她补上双臂的愿望是最强烈的;因为手的变化的丰富性,给每一位欣赏者的想象空间也是最大的,这也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徐连霞,教师,现居山东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