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0期 ID: 406174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写作

◇ 刘红美

  新课标下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立足教材,依托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本,每一节语文课都可以成为习作教学的芳草地。
  一.读中悟
  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表达特点。
  1、发现文本的结构特点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短小精悍,大多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是引导学生谋篇布局的好范本。三年级下册中《赶海》一文,开头以歌曲《大海啊,故乡》导入,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结尾又以歌曲《大海啊,故乡》结束,首尾呼应,点明题目。初读课文后,集中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启发学生读中悟: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个环节,窥视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2、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
  叙事性的文章条理性都非常清楚。如教学《黄果树瀑布》,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一中心句,循着瀑布的声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按照游览的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依次写了瀑布的形态、声响以及作者的联想。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出游记的一般写法。
  3、体会文本的表现手法
  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往往重情节而忽视表现手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体会,既关注写什么,还要关注怎么写的。如《爱如茉莉》一文最突出的手法是“情景交融”。在描写医院病房里的一幕这段文字中,从“一天清晨”到“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显然是在描景,而随后出现的“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一层的重点显然是在抒情。表面上各有侧重的两层,实际是“情”和“景”“互藏于宅”的交融。
  4、感受文本的表达技巧
  名家名篇中的写作技巧值得推敲借鉴。《燕子》一文中,郑振铎先生有一段经典的外形描写: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细细体会,作者抓住燕子的特点,采用了对仗、拟人、倒装等多种句式,才使得燕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读中写
  (一)仿写
  1、仿句子。经典语句常常散落在文本之中,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在教学中及时捡拾,进行仿说仿写,内化吸收。教学《秋天》一文时,学生读了“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袍;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衣”“玉米举着红缨乐了”这些有趣的句子后,充分感受到拟人手法的生动形象,引导学生仿写这样的句子。
  2、仿结构。总分段是常见的构段方式。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习了中心句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
  3、仿思路。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形状、颜色、味道”的写作顺序,并在课后仿照此顺序描写一样熟悉的水果。
  (二)补写。课文只是例子。文中总是藏着许多“空白”,有着许多意犹未尽之处,它是教材中的“空灵”部分,是编者专为学生表白内心感受、体验,抒发情感、进行创新、放飞自我而营造的空间。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创作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抓住课文中的“整整13年”一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入情入境地想象写话,形成了“物我一体、情境交融的诗意对话”。
  (三)续写。续写,就是根据提供的文章开头,通过合理想象,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接写故事情节,写成一篇事件完整、连贯的文章。学习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安排学生续写:第二天,小骆驼又遇到了小红马……学生不仅阐明了各人有各人的用处这个寓言道理,而且能融合原文中的语言、情境,故事合理生动,颇有趣味。
  (四)改写。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
  三.读中创
  课堂上,教师若能引导得法,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再创作,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定能有“水到渠成”的收效。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就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从而理解这首词描绘的美好意境。学生在领悟词的意境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将画面描绘得情趣盎然。阅读在创作中得到体现,创作在阅读中得到升华。
  刘红美,教师,现居江苏扬中。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