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0期 ID: 406145

[ 杨慧 文选 ]   

立足学生思想特点 有效融入情感教育

◇ 杨慧

  教师如何对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细致分析,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开展感情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深切领悟文章情感
  苏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优秀的篇目,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抓住朗读这一手段,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领悟水平。首先,教师要做好发音、朗读技巧方面的基础性指导,许多学生受方言发音的影响,普通话发音不准,以及存在着唱读、破读等不好的朗读习惯,对感情朗读的美感产生了明显影响,所以教师要做好这一方面的纠正训练,提高学生发音精准度和基本的朗读技巧掌握水平,为感情朗读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朗读中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例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感情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的悲痛,从而加深对周总理的认识以及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指名朗读、配乐朗读等不同的方式,营造深沉、悲痛的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总理爱戴的情感,升华了教学主题。
  二.深入分析重点语段,加深文章主题寓意理解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分析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尤其是抓住重点章节、语段,紧扣住重点词语,加深对文章主题寓意的理解。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更为自主的学习空间,可以借助于学习合作小组这样的载体,让学生深入思考、仔细体会,进而加深对重点语段的理解,领悟其中深刻的思想寓意。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重点语段中“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角色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三个角色并不是个体意义上的三个人,而是朝鲜人民的代表,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离别在即,他们与朝鲜人民之间已经建立了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通过这样的分析引导,学生能够透过单个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加深对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深厚情谊的理解。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营造良好情境激发内在情感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感知,教材中许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从教材、课堂引导学生走向自己的生活、社会,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与深刻性。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父爱的伟大,笔者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与生活,搜寻记忆中父亲给予自己无私的爱的点点滴滴,并讲述出来。这样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如同开闸的水流,一下子奔放开来,有学生讲述自己的父亲是怎样辛苦劳动供自己上学的,有学生回忆了父亲怎样冒着风雨接送自己的等等。整个语文课堂上洋溢着浓厚的情感,父爱已经成为了学习中的思想主旋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主题,同时对于自己享受的父爱加深了感悟,产生了强烈的感恩思绪。笔者趁势利导,教育学生要懂得尊敬父母,爱戴父母,并将这样的情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认真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或者明显的进步回报父母,思想教育成效非常明显。
  四.组织课内主题活动,设置情感碰撞平台增进理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还可以借助于一定形式的主题活动平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进一步提升思想教育成效。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笔者事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历史书籍等渠道搜集一些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英勇事例,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讲述了过草地、翻雪山等各种生动的内容。通过这样丰富的补充内容,学生对于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理解更为深刻,纷纷表示要学习红军的这种精神,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这样的课内主题活动能够有效集聚学生语文学习与情感教育方面的有利因素,在情感的升华中受到教育,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主题思想的理解与领悟效果。
  五.借助课外拓展环节,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接受教育
  课外拓展活动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作文教学而言更为重要。许多学生面临着写作素材匮乏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进行感知,如带着学生观察家乡近年来发生的变化,鳞次栉比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学生家庭日益富足的条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效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之中增强了对生活的幸福感知效果,领悟到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功,激发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经济与社会巨大成就的自豪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收获了生动的写作素材,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杨慧,教师,现居江苏滨海。

立足学生思想特点 有效融入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