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10期 ID: 406166

  

让童谣成为提升阅读能力的助跑器

◇ 丁帅英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纵观农村一年级的孩子,尤其是刚入学的孩子,让他们拿什么去阅读?大部分孩子没有妈妈给他们讲绘本,也没有识字基础,一入学,就面对着靠强记为主的拼音教学,学习常常处于被动状态,看课外书也是一句空话。这时候,急需老师为他们准备一种既能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又浅显易懂的读物,那就是——童谣。
  童谣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大多是由成人创作,但其充满童趣的内容、生动的表达、简短的篇幅和琅琅上口的韵律深受儿童的喜爱。可以说,童谣诵读是有时效性的,小小孩对它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这个时期是童谣诵读的“最佳发展期”,而一旦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童谣诵读就失去了效用。一年来,我一方面每周开辟一节童谣欣赏课,以薛瑞萍老师编的《日有所诵》为教材,让孩子在快乐地学习童谣中巩固拼音、识记生字,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童谣和课文教学的整合点,把更多的童谣引进课堂。
  一.从诵读童谣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1、多种方式读童谣,激起反复诵读的兴趣。
  不管是语文教材中的童谣,还是《日有所诵》中的韵文,抑或是根据课文拓展的名家童谣,语言形象生动,音韵和谐,具有丰富的、律动的音乐性。为了点燃孩子阅读的兴趣,我采用多种方式带领孩子读童谣。
  (1)表演读。
  童谣不但琅琅上口,而且生动有趣。如叶圣陶爷爷写的一首童谣《蚂蚁》:
  有个蚂蚁跑得快,一本正经头也不抬,忽然闻到好味道,口水顿时流出来,一看是只粉蝶儿,半死不活草根旁挨,这顿晚饭怎肯放过,须得去找朋友来,抬头四望急急跑,一路左转又右拐,遇见朋友说一声:朋友个个笑颜开。“有顿晚饭在那边,咱们合伙一起去抬!”大伙儿排队成单行,到了那儿就散开,你开翅膀我来腿。共同来把粉蝶儿抬,沿路欢迎蚂蚁更多,一会儿抬进窝里来。
  课堂上,教师读,学生表演,接着学生自读自演。学生把小蚂蚁演得活灵活现,多演几次,童谣会背了,一些有趣的动词也积累了。边玩边学,不亦乐乎。
  (2)拍手读。
  童谣具有丰富的、律动的音乐性,除了一些典型的拍手歌外,还有很多童谣也可以边拍手边诵读。比如《日有所诵》中的《十二月水果歌》等。
  正月甘蔗节节长,二月青果两头黄,三月梅子酸汪汪……
  孩子们边拍边诵,在诵读中掌握了12种水果成熟的月份。在后来的一次练习中,刚好需要学生写秋季的水果,学生不但能写,还能写得趣味十足。如:八月苹果装满筐,九月葡萄紫莹莹,九月桔子黄澄澄……
  (3)游戏读。
  课间,我和孩子们一起把童谣编进游戏中。比如一边跳皮筋一边背童谣。又比如跳房子游戏时,以背童谣为游戏的参照物,背出一句,跳一格,背不出,就原地不动,谁最先跳完格子,谁就赢。
  (4)唱童谣。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小孩子喜欢唱歌,有的时候还喜欢“瞎唱歌”,嘴里哼着一些说不出出处的调子。自从学唱了《小小的船》这一首童谣后,我就鼓励学生自己编唱童谣。
  (5)推荐读。
  在每周的欣赏童谣课中,我总是让孩子推荐喜欢的童谣给大家。比如这学期,经孩子一致推荐,《日有所诵》中,《狗熊砍蚊子》是最最有趣的。每个人一背就笑逐颜开。
  树下铺张大席子,傻熊睡上一阵子。飞来一只大蚊子,叮得傻熊缩脖子。傻熊气得拿斧子,用足力气砍蚊子。砍出一身汗珠子,也没砍死大蚊子。傻熊不肯动脑子,两脚一跺扔斧子。急急忙忙卷席子,钻进席子当房子。
  这一种幽默和有趣一定会给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的。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种方式值得我们去推荐给孩子。我让孩子诵童谣,不求甚解,重点是激起他们反复诵读的兴趣,让孩子在快乐中诵童谣,在快乐中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明确诵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虽然童谣语言浅显,形象具体,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是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的好材料,但仍要在课堂中明确诵读方法,让学生带着方法去诵读儿歌,方能更好地感悟语言的美和严谨,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确立诵读标准。
  用普通话正确地读,是学生朗读课文最基本的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确立了“一要四不可”的诵读标准。即读书时“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把这“一要四不可”作为评价学生读得正确与否的标准,要求学生人人熟记于心。
  在实践中,发现这一点对于农村一年级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缺少普通话的语言环境,说话往往没有章法,方言普通话一起说,朗读时加字少字的现象非常严重。
  (2)圈圈画画做简单的批注。
  每读完一篇童谣,我都鼓励孩子把漂亮的符号送给童谣中最喜欢的词语、句子,然后同桌交流交流,孩子总会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并且会说出各种各样有趣的理由来。找到这些最喜欢的词语,背诵起童谣来就更快了,慢慢的,他们也喜欢把这 “最喜欢的词句”用到写话中。
  (3)一首一个问题。
  并不是每一首童谣都会拿到课堂上来欣赏,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由去诵读。为了激励孩子能把童谣读通读懂,每读完一首童谣,都要经得起老师、家长或者同伴一个问题的考验。如童谣《老鼠抬花轿》:
  八只老鼠抬花轿,四只老鼠来吹号,两只老鼠放鞭炮,老猫听了来贺喜,一只一只全吃掉。
  我给孩子的问题是:“老鼠一共吃了几只老鼠?”
  孩子们为了数清楚这老鼠的只数,一遍一遍反复地去读,去寻找,可答案却五花八门。有的孩子还说是16只,因为还有新郎新娘,有的说是很多只,数不清楚,因为还有一同来祝贺的老鼠亲戚;还有的说:“不对,不对,老猫的肚子哪有那么大啊!”   多有趣的问题啊!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孩子对这首童谣喜欢得不得了。所以,我们给孩子出问题的时候,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问,这样才能吸引他们去寻找答案。这些问题一般都由老师或家长来提问,有时也会是同学互相提问,写在童谣的后面,以此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也能考验孩子是否读懂了这首童谣的大致意思。
  (4)日积月累。
  除了课文中的童谣和根据课文引进课堂的童谣外,我们专门把《日有所诵》作为课外统一的读物,平均每天背一首。每天早自修抽一点点时间展示一下,日积月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
  二.在诵读童谣中体验到成功,提升兴趣
  体验到成功是孩子继续学习的动力,为此,我把童谣分散整合在拼音、识字的教学中,让他们有效地成为了拼音、识字的助跑器。
  1、让诵童谣成为巩固拼音的法宝。
  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开端,在这一时期使这些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变得形象具体,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新教材汉语拼音这部分最具特色的情境图,结合情境图搜集或编出有关拼音儿歌,利用拼音儿歌来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1)诵童谣破难点。
  汉语拼音有许多内容学生不易掌握。尤其是四声学习、翘舌音的掌握、前后鼻音、三拼音的拼读等等。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我们借助童谣、儿歌来解决,如:学习三拼音时,我们在课前搜集有关三拼音方面的童谣,教学时,出示童谣:“家乡guā儿duō,冬guā胖,南guā huáng,我的家乡huā儿美,月季huā儿开,桂huā儿香,guā儿、huā儿,一天一夜kuā不完。”
  老师念,让学生边听边看,看后说说儿歌中的拼音(guā/huā/kuā/)与前面学过的拼音(两拼音)有什么不同,把这几个不同的拼音,教师先范读,让学生仔细听,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读准三拼音节,再让学生边念童谣边拍手识记,在诵读比较中掌握。
  (2)诵童谣记重点。
  童谣是一种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记忆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如汉语拼音第一课aoe,我先用投影出示画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并说说画面的内容,然后出示了拼音童谣:
  草青青,水碧碧,乡村早晨空气好。公鸡打鸣oo,妞妞练唱aaa,水中白鹅eee,它的倒影真美丽!
  带着学生边读边做游戏。这首童谣押韵合辙,节奏感强,琅琅上口。这样学生不是机械的会读aoe,更是通过拼音字母、短语、句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丰富的语境,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变枯燥为趣味,且使所学的三个单韵母回归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们一边读一边还情不自禁地做着动作,越读越想读,整堂课学生不仅参与积极,还让学生一入学就感受到:学习语文,原来这样有趣。
  (3)诵童谣,巧巩固。
  每天学完拼音后,我就让孩子拿出《日有所诵》,找到每天要背诵的童谣,读一读,让孩子找一找,在童谣中,今天又认识了多少新拼音朋友。听到老师的指令后,孩子们总是兴致勃勃地把认识的一个个拼音圈起来,快乐地和同学分享。有时拼音忘记了,还可根据生字回想起拼音的读法,一举多得。
  2、让诵童谣成为无意识识字的助跑器。
  识字是低段的重点,也是难点。课堂上,教师总是费尽心机帮助孩子识字,但有时候,总觉得是事倍功半。也有专家说: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是无意识的学习。诵童谣,就是帮助孩子无意识识字的助跑器。
  (1)反复诵读中不断和生字见面。
  让学生边诵边做动作边看对应的生字符号,在读、记韵文的同时,也把生字的字形结构牢记在心中,学生在诵读韵文、儿歌中经历耳闻其声、目观其形、心通其义、口念其音的认知过程。
  为了让诵读的效益最大化,我鼓励孩子背诵童谣。因为只有背诵,才能保证孩子一次次去读童谣,然后把童谣运用在课间游戏中,说话写话中,也能在多次诵读中,跟童谣中的生字反复见面,让生字不断地在孩子面前再现,达到无意识识字的效果。
  (2)圈圈画画中提高识字能力。
  一直以来,我们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我也引导孩子去做一些简单的批注。比如前面提到的把漂亮的符号送给最喜欢的词语。除此,我还引导孩子圈出今天刚学的生字,划出最难读的字,在最不懂的字词旁边打问号等。当然这些圈圈画画,并不是强制性地要求孩子每天去完成,有时适时引导,鼓励孩子尽量多的去做。在这种圈圈画画中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
  很多课文中要学的生字,孩子都已经在诵读童谣中跟生字见过面了。降低了识字的难度。每当我问孩子:“这个字你们见过吗?”孩子们总会告诉我是在哪一首童谣中见到过的。
  3、从诵到创,童心四溢。
  俗话说:熟读童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哼。一年级,我主要是带着孩子去诵读童谣,去感悟童谣的语言美,并没有过多地引导他们创作儿歌,但还是感受到了孩子们那飞扬着灵性的童心。有时,孩子会自主找到我,递给我几首自己创编的质朴的小诗,我就拿着他们在班中诵读。
  比如一个孩子在理书包的时候,就作了一首诗:
  摆书歌
  镜湖小学一(5)班 张译轲
  《语文》书本放最下,
  《词语手册》紧跟上,
  《我读书》嘛放第三,
  《家校联系》放最上,
  最后一个铅笔盒,
  就要压在书本上。
  三.建立激励性评价体制,为日有所诵保驾护航
  小孩子的性格,往往是三分钟热度。所以为了有效地保障孩子的诵读热情,我制订了激励性评价体制,制订了诵读积分卡。孩子每背出一首童谣,就能得到3个积分。一学期积分满250分,期末还能得到大奖。其次,我鼓励家长参与亲子阅读,共同出题考对方,妈妈考儿子,儿子也可以考妈妈。在这一套措施下,孩子们的诵读热情一如既往的高。
  通过实践还发现,诵童谣对于学困生的转化相当显著。他们在班集体浓厚的阅读氛围的浸润下,也渐渐和书交朋友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增强了,语文素养也水涨船高。另外,尖子生的发展后劲更足了,养成了良好思维的习惯,初步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敢于发表个人看法。
  一年来,诵读童谣为枯燥的拼音、艰难的识字注入了活力和动力,真正成为了提升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助跑器。
  丁帅英,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让童谣成为提升阅读能力的助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