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都明确提出了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余映潮老师在《要切实研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05期)一文中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的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他还说:“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在所有的作品中,诗歌是与音乐最近的文体,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韵味往往正是反复吟唱表达出来的,因此朗读在诗歌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走进诗歌教学课堂,我们会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朗读教学了,但是由于语文教师本身朗读知识及朗读水平的欠缺、朗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失当带来了朗读教学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如何通过朗读教学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笔者以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为例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掌握基本的朗读知识
朗读教学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师因为缺失必要的朗读知识,以致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出现概念混乱、表达不清等问题。
请看一位老师在执教《纸船》时的一个小片段。
这个片段发生在课的起始阶段,在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了作者及写作背景之后。
师:诗,只有通过我们的朗读,才能激发它内在的生命,那么,我们在朗读诗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注意节奏。
师:诗歌是一种有节奏的文体。
生2:要有停顿。
师:也就是刚才说的节奏。
生3:读诗,要表现诗人的情感。
师:对,那你觉得在我们没理解内容之前用什么来表达?用语调,对不对?
生4:要注意语速。
师:对,读诗的时候还要注意语速。
从以上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朗读知识的匮乏,他不知道“节奏”和“停顿”是不一样的概念;他也不知道,与“停顿”相关联的还有“连接”,一般连起来叫“停连”,跟“节奏”、“重音”、“语气”等一并是朗读的外部技巧;他甚至不清楚“有感情地朗读”其实是朗读的要求,是目的,是可以通过“节奏”、“停顿”等这些外部技巧的运用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目的的,它们之间不是并列的概念……而像这样只模模糊糊知道“节奏”、“停顿”、“语速”、“感情”等几个术语的老师占到了绝大多数,而且所谓知道还只是停留在字面的了解上,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朗读”的最基本的一些知识还是必须了解的,比如:不同的文体朗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就要清楚散文的朗读该注意什么,诗歌的朗读该注意什么,小说、寓言故事、台词等朗读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再比如:朗读的“内部技巧”有:情境再现、内在语、对象感等,老师要知道什么是“情境再现”,什么是“内在语”,什么是“对象感”等,这些技巧是如何在朗读中运用的;朗诵的“外部技巧”有: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它们又是如何运用的;在朗诵过程中,任何有意识的语句停连、节奏变化等外部技巧的处理,都源自于朗诵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以上这些知识不需要跟学生讲授,但是,教师要懂,不然,就会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错误百出。
二.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
在很多有识之士的呼吁之下,语文老师也知道,课堂上的教师范读作用非同小可,但我们有些老师一亮开嗓子,学生是大跌眼镜,那范读的种种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诗人 领袖》的一个小片段:
生1读。
师:我觉得你读得没有诗味儿,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
师:刚才老师做了个示范,现在请哪位同学再读一遍。
生2读。
在这三遍读诗的过程中,第一遍学生读,读得很不到位,只是快速地念了出来,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第二遍教师范读,事实上也是读得很没有诗意,滞涩不流畅,有所谓的抑扬顿挫,但很做作,不仅不能示范,还会有误导,让听课者很为他难为情;第三遍学生读,咬字发声、感情基调、技巧运用都相当不错。课后,还了解到,这位老师也是在高人的指点下才有如上的安排,为了说明两点问题:一是朗读教学教师要做示范;二是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教师的指导及示范下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才特意安排了对比鲜明的两位学生来进行朗读表演。但是,坐在课堂上,我们无论如何都感觉不到,第二位学生的水平是听了老师的示范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才有的效果。
教师一定要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进行自身朗读的训练,不要求每位语文老师的朗读水平都达到朗诵艺术家的水平,但是应该达到能给大多数学生示范的水平。如果要说一个标准的话,笔者以为应该达到“朗诵等级考试”的中级水平是最起码的要求。
三.明确朗读的教学目的
有的老师掌握一定的朗读知识,自身的朗读水平也较高,但是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存在问题,即将作为艺术的专业要求搬到了课堂上,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按照艺术的标准,要求学生懂各种术语、懂标注符号。有位老师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对学生提出了如下朗读方面的要求:
1.声音圆润、清晰、洪亮、铿锵。
2.能科学地使用气息,控制力要强、要适当夸张。
3.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给诗歌标注朗读符号。
注:朗读技巧常用符号
·重音 ·⑵次重音 °轻声 — 停顿 ‖较长停顿 ∧音断气不断 ∨急吸气 ↗上行语势 ↘下行语势 →平行语势 颤音—延长
很显然,这位老师的朗读知识还是比较专业的,但是,是不是所有掌握的知识都要求学生也掌握呢?这里有一个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作为艺术,目标是要求朗诵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能够表演,并让听众、观众受到感染,带来审美愉悦。作为教学,笔者以为朗读是进入教学的途径、方法、过程,有感情地朗读也是教学的结果,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文本的手段,它的落点在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是以体会文本内涵、体悟作者情感、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艺术要求应该高于教学要求。当然,如果通过教学,具备良好的“朗读”艺术气质和条件的学生因此能够具备作为一个艺术人才的能力,那当然是件好事儿,但这不能作为对所有学生的要求。
四.具备得当的指导方法
走进诗歌教学的课堂,朗读指导失当的现象太多了,俯拾皆是,这里指出两点比较常见的问题。
例一:教师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将自己对文本的朗读处理强加给学生。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开始:
老师将停顿和重读标注好,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标注进行朗读训练。
停顿也好、重音也罢,都是朗读者在理解了作品的基础上,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而作出的处理,教师将自己标注的停顿与重音标注给学生,也就是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理解后呈现的方式强加给学生,这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正确的做法是带领学生理解作品,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处理,教师对处理失当的地方加以引导、商讨、指导,让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有科学合理的技巧处理,这才是恰当的朗读指导。
例二:以读带讲,缺乏引导,学生无论是对诗歌的理解还是朗读水平都在原地徘徊。
《再别康桥》片段:
生1读整首诗歌。
一生评:感情是投入,但语调上没有多大变化。
师评:感情的变化还没有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反映出来。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2读整首诗歌。
一生评:读得太过平淡了,而且有点快,节奏也不是很好。
师:我们读一首诗,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还要注意停顿。另外呢,这首诗感情在变化,它的节奏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不能用一种节奏读到底。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读读看。
这个片段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具体的指导。在第一位学生读完之后,一学生指出“感情是投入,但语调上没有多大变化”,学生能够作出这样的评价已经难能可贵,但教师的点评基本还是在这一层次上,教师没有能够顺势指出“这首诗歌该读出怎样的感情?语气语调可以怎样处理便可以表达出这样的感情?”没有指导,继续读,学生的水平怎能有提高?于是第二位学生的朗读便也没有多少进步。面对此情此景,教师的点评依然悬在空中,不接地气。“这首诗感情在变化,它的节奏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不能用一种节奏读到底。”那么感情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它的节奏又该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本来可以趁此机会带领学生分析诗歌内涵,体悟诗人情感,这位教师没有这样做,只是笼统地指出所谓的问题,继续请其他学生读,这样读下去能有怎样的效果呢?
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朗读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朗读水准,明确了朗读教学的目标所在,又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指导朗读的方法,就一定能够让我们的朗读指导适当、科学、接地气,诗歌教学就一定能成就更为精彩的课堂,学生就能有更为实在的收获。
葛平,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