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在任美国总统之前,在海军里担任过职务。一天,一位朋友向他问及在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的秘密计划,罗斯福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你能保守机密吗?”“当然。”朋友回答。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利用“保守机密”的不同指向,给朋友制造一种错觉,好像是他说出来以后要求朋友不得外传似的,可是待朋友上钩以后,“保守机密”却变成了罗斯福拒绝回答的原因。
明知对方的说法是错的,是在刁难自己,却不直接指出其荒谬,而是顺着对方的说法推演下去,结果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使对方陷入难堪的境地。这就是幽默驳难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形式。
一、联想式。根据对方的话,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曲折地回击对方。排队买菜时,一个小伙子毫不客气地“夹塞”,后边的老太太敢怒而不敢言,瞪圆眼睛瞧着他。没想到小伙子反而发火:“你瞪我干嘛?我偏要插队,你还能把我吃了不成?”老太太连忙摇头说:“不敢,不敢,我是回民。”
老太太抓住对方所说的“你能把我吃了不成”一句,加以联想发挥,想到回民不吃猪肉,于是说自己是回民,曲折地把对方比作猪。
二、类比式。提出一个与对方说法相类似的观点,而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从而否定对方的说法。加拿大外交官切斯特·郎宁在竞选省议员时,因幼年时吃过中国奶妈的奶水,所以受到政敌的攻击,说他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切斯特·郎宁反驳道:“你们是喝牛奶长大的,那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了!”
切斯特·郎宁根据政敌的说法,提出一个类似的观点--你是喝牛奶长大的,一定也有牛的血统。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从而否定了政敌的说法。
三、转换式。将对方的意思,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巧妙地回击对方的责难。一对夫妻吵架。妻子对丈夫大叫道:“当初我真是瞎了眼,我就是嫁给魔鬼也比你强一百倍!”丈夫回敬道:“那可不行!法律规定,近亲禁止结婚。”
妻子骂丈夫是魔鬼,丈夫没有明说妻子也是魔鬼,而是以《婚姻法》中近亲禁止结婚的语言形式,表达妻子也是魔鬼的意思。
四、比喻式。根据对方的话进行打比方,来回击对方的挑衅。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长得很胖,又爱穿黑衣服。一位贵族看到他在散步,便冲着他大叫:“你看,来了一朵乌云!”克雷洛夫看着臃肿的贵族答道:“怪不得蛤蟆开始叫了!”
克雷洛夫先承认对方的说法,自己是一朵乌云,有乌云就要下雨,下雨蛤蟆就开始叫了。克雷洛夫把那位贵族比作蛤蟆,只会呱呱乱叫,幽默地回击了对方的挑衅。
五、补充式。借用对方的说法,再补充一点,来否定对方的说法。一位私塾先生在课堂上打盹。学生问:“先生刚才干什么呢?”先生答道:“去见周公了。”第二天学生打瞌睡,受到先生批评。学生不服地说:“我也去见周公了。”先生问:“你若真见了周公,周公对你说什么了?”学生说:“他说昨天根本没看见你。”
学生借用先生的说法,说自己打盹也是去见周公了,然后又补充一点――周公说根本没有看见你。讽刺了周公的说法的虚伪性。
六、歧义式。对于对方的发难,运用歧义的方法,摆脱困境。明代有个叫陈全的,一次误入宫廷禁地,被一个有权势的太监扣住了。陈全说:“小人陈全请求公公放了我。”这位太监早就听说陈全会说笑话,就说:“如果你能用一个字,让我笑,我就放你。”陈全思索一下,说了一个“屁”字。太监说:“这怎么解释?”陈全说:“放也由公公,不放也由公公。”这位太监听罢哈哈大笑,于是放了陈全。
陈全说的“放也由公公,不放也由公公”是个有歧义的句子,它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放屁,一个是放人。一个“屁”字显出了陈全的机智,不仅使自己获得释放,也暗骂了太监,真是一箭双雕。
七、仿拟式。根据对方的句式而仿造一个新的语句,给对方有力回击。丹麦作家安徒生生活俭朴。有一次他戴着一顶旧帽子上街,有人嘲笑他:“你脑袋上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帽子吗?”安徒生回敬说:“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脑袋吗?”
安徒生模仿挑衅者的句式,仿造一个新句子,意思是你帽子下那个玩意儿不是脑袋,有力地回击了对方的嘲弄。
八、比较式。将对方攻击自己的某一方面和对方进行比较,得出对方比自己还厉害,从而回击对方。一位小姐取笑一个小伙子说:“你的胡子真够锋利的,那么厚的脸皮居然也能钻出来!”小伙子笑道:“你的脸皮比我的还厚,那么锋利的胡子也钻不出来。”
小伙子将对方的脸皮和自己的进行比较,得出对方的脸皮更厚,有力地回击了对方的嘲弄。
九、诱导式。根据对方的说法,提出一个问题,把对手引入陷阱,然后突然来一个情境的对转,使对方产生期待的失落。
姜丽,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