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学单、导学案的生成,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有的放矢,师生间的互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可总有一个疑惑困扰着我,那就是课堂的艺术从何而来,老师独特的语言魅力、自身的修养魅力哪里能够体现,不是所有的课堂都一样吗?曾经排斥过预学单、导学案,所有的环节都交给了学生,艺术从何而来?可不久发现,我的这些困惑根本不存在,这些预学单、导学案的生成会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也会因老师的不同而不同,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艺术”仍会熠熠生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变换导入的艺术
导学案的生成让所有学生都知道这堂课该学什么,似乎导入语显得多余。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导入语的运用让学生一开始就兴趣盎然。导入语的方式很多,或从表扬导学案做得好说起,或从故事说起,或从谜语说起,或从时事说起等等,因课而异。
二.变换提问的艺术
目标总会预设,但目标的生成不是千篇一律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有时与老师的思维大相径庭,这时老师认真倾听,抓住学生精彩的回答,随机而变的提问,因势利导的提问,这些就是课堂的艺术,而这些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记得新授经典作品《藤野先生》时,我让学生说说藤野先生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有一学生一下子说出了他身上“毫无民族偏见”的美德值得学习。说实在的,当时听了有喜有忧。喜的是这一美德是藤野先生的最高美德,最令作者钦佩,也令所有人敬佩,每届学生不是那么容易说出来的,他倒好一下子说出;忧的是他一下子说出来的,有点不符合认识规律,藤野先生身上的其它美德一眼尽知,怎么办,跳过去等会儿再回来,先说其它的,不,不行,我采用了“追问”的形式,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位同学想了会儿说得头头是道,听到此,我不禁庆幸自己的追问,变换提问,这位同学对人、对物的看法确实很有见地,他比其他学生更多了一份成熟、一份思考。
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总是矛盾而又统一的综合体,需要我们老师的明察秋毫,因势利导,这就是课堂上因变化的回答而改变提问的艺术。这样的课堂总是把学生放在首位,置于主体地位,老师永远处在引导地位,这样的课堂谁能说不高效呢?
三.变换点评的艺术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总离不了老师的点评,不妨换换点评方式,不能总是“好、很好”的点评,这样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比如学生自己的点评,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点评,让生自己多多参与,这样课堂效率一定会更高,这只是一种方式。
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点评方式也会让课堂为之振奋。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这个特点,已决定其何等重要!既然语文是其它所有功课的基础,那么上课点评时完全可以与其它学科相联。
记得一次新授《七律 长征》,同学们朗读得不怎么样,咋办,直接说他们读得不好,有点于心不忍,因为看得出他们都很投入,我转过身去,在黑板上画上了“——”这一符号,让同学猜猜何意,同学们畅所欲言,就有一同学说我们刚刚朗读时就像这根线一样,没什么起伏,没什么感情,同学们都笑了,我又因势利导,让这个学生再画一符号,表明该怎样读最好,他非常自信地画下了“∧∧”这样的符号,同学们又笑了,还需要更多的语言吗,就这样朗读的效率得以提高,而学生的创新火花又得以点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委婉点评也不失为一艺术。课堂上学生一定会有错误的回答,这时不能单纯说错了,否则学生哪敢“积极参与”,换个点评方式,委婉地说,委婉地点评,让生明白回答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然,还有肢体语言的点评艺术,或微笑、或点头等等。
课堂因为有学生的参与才变得有活力,因为有学生参与目标才得以完成,因为有学生的参与我们的课堂效率才能高。古语早云“寓教于乐”如果我们的课堂因为有了艺术,有了快乐,那么我们的课堂怎么会担心学生不参与,怎么不会高效呢?所以每一堂课,老师的导入,老师的倾听,老师的提问,老师的点评等等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做,让每一堂课都像一堂艺术课一样,轻松并快乐着,享受并学习着,我想学生的课堂效率一定会很高!
崔佩红,教师,现居江苏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