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其内在规定性,其中学生的知识诉求与教师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往往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大多重视的是怎么教,怎么让学生接受,而教什么,怎么去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其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像做一道菜既要保留最多的营养,即有符合文本本身的内容解读和知识建构,又要符合学生的口味,即满足学生自身的学习诉求和符合学生的阅读经验、水平。那么我们一定要注意食材的选择,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如果这个“食材”没有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那么即使它再昂贵,再稀有,也是不受欢迎的,无法让学生真正消化吸收,变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所以,一要关注文本的特点,二要关注学生的学情,才能做到两全其美。
关注文本的特点,首先要注意它的体式。但也并非完全用体式来决定教学的内容。以《傅雷家书》为例,选入九下语文课本的是两则非典型性的书信。书信的固有格式在这两个文本中都没有得到体现,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书信体式的另一个内在特点——“私语真情”。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惑力的内在成因。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书信和艺术一样,不会因为时过境迁而失去它的价值,往往是愈久愈可以散发浓厚的醇香。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书信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守望和期待。书信文采与诗词等纯文学文体有所不同,它不可以过度夸张,更不能矫揉造作,应是个人“心声”的自然表达,“条畅”、“优柔”、“文明从容”。因此第一则书信教师应该抓住书信语言中能体现真情的内容来教学,而这种真情体现在劝慰的方式上,即运用各种语言技巧。第一步就是减压增温。首先以温情的语言相告,父母面对孩子向自己倾诉烦恼,是高兴而平静的。高兴的是孩子愿意向自己倾诉烦恼,平静的是作为过来人,早有预料。这种语言一出,,烦恼者心中马上会产生“他是理解我”“他可以理性地看问题”的感觉,顾虑情绪消失,进而敞开心扉,利于劝慰者乘机进良言。容许烦恼者宣泄情绪往往是化解苦闷的有效办法。然后连用三个反问句,层层推进,加强语气,由理解转至安慰,句句真情流露。它强调了孩子与父母关系的密不可分,给孤身在外的孩子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也给予了父母独有的温暖。这些语言属于父母与孩子私有化的语言,蕴含的真情是不容置疑的,符合了书信“私语真情”的特点,为之后的劝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劝慰的过程也是传递情感的过程,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安慰在这封信中是高度统一的。第二步用的方式就是以类相比。就是以这现象比那现象,以此道理比比道理,以己知的比未知的,从而由现象的一致达到结论的一致。作者以太阳雨水过猛的危害从反面来证明要有达观的心态,以同是音乐家的克利斯多夫的经历从正面证明历经挫折会更坚强。言语中“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和“我相信你逐渐学会这一套”都给予孩子正面的心理暗示,也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信任,传达父爱的特殊性。真正的父爱不完全像母爱一样柔声细语,它是坚韧的,引人思考,催人上进的,是一种刚性的情感。最后用了一个假设句,作者也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身上,而是让他自己思考,选择。真正有效的劝慰是在陈明利害关系后,达到劝慰的目的是要真正让被劝慰着本人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主观接受,从而理智地作出判断,要把抉择的权利交给被劝慰的人,而非越俎代庖。因此从“私语真情”的角度去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活动。
在体验“私语真情“这一特点时,会产生一个困惑。在这两则书信中都有英文单词的插入。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目的自然是让学生能认识到中文的奇妙灵动,能准确地传递人的情感。那么如果说作者在写信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时,用“ruin”这个英文能更全面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岂不是捍动了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其实不然。首先我们要注意傅雷的身份背景,首先傅雷是一个翻译家,精通各国语言,在他选择用文字传递情感时,当遇到一些关键的词语,用中文一时难以表述清楚,而用英文更准确时,他肯定会选择最能体现情感的方式。其次傅聪正值在国外,一个英文单词就沟通上来说没有任何障碍,也不存在不伦不类之说,因为书信强调的是“私语”,那么只是两个人的交流,并不是写给外人看的,那么自然语言信息传递与接收的便利准确为基准了。这也并不会对语文的地位产生质疑,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述出来,中文也不例外。“ruin”这个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是这种创伤是带有覆灭性的,强调一种严重性。这和后一句提到的“心灵的灰烬”形成对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必避讳,在对这个文字的探究中,反而更能体现出书信体式中“私语真情”的特点。
由此看来,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文本体式对教学内容确定的影响,这也符合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要关注文本事物的载体——文本体式,抓住其在具体文本中体现出的最大特点来认识文本中的事物。
教学内容的确定除探究文本本身外,还要建立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链接,这样的目的是要求更多关注学生的知识诉求,关键就是要关注学情。这是由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定性确定的。《傅雷家书》被称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但是著作之所以能成为著作,定有其不会随时代所改变的内在魅力。虽然没有条条框框的教条主义,也没有生动富有内涵的语言,但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一部文学作品,他们想读到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技巧,更希望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单纯地通过文本去体会面对挫折的态度,体验父爱已经满足不了学生情感上的需求。那么我们就要消除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起符合他们生活经验的链接。虽然我们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把语文课变成德育课,但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是理解和运用这些文字,更是“借助于这些文字去记忆、感受、解释、运用它们所指称的学习对象,如地理现象及自然规律,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等”。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学习的。因而教师的朗读要取常态,把自己变成一般读者,找出某一特定文本的特质所在,将源于生活、具有时代感的内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产生契合。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后,我发现所教的两个班,家境富裕的学生很多,但是能做到像傅雷一般苦心孤诣教育孩子的却很少,也就是说,这和当今社会中家庭教育的缺失,一味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这一现象有共通之处。众多如“李双江儿子打人事件”一般的富二代道德的缺失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只是局限于对他们物质上无悔的供给,情感上无私的付出,而忽视了思想上的帮助。那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傅雷传递的思想与情感,更要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中思想道德传承的重要性。物质上的满足不是真正关爱,思想上的交流与帮助才是真切的关心。也可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中母亲对孩子思想的影响,这样从学生的经验取向出发,纳入到教学内容的范围应该是适合现代的学生需求的。“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课程文本,大多来自作家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是作家们理解生活价值的外在体现,代表的是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人文思想。学生们缺少时代感,更缺少成人化的“思维胚胎”,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新开发课程文本,构建新的学习资源,加强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创设生动的情境,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直接为当代社会生活服务,直接满足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语文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而人总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当代社会生活。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就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着眼于社会的发展,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终身受用。
综上所述,只要从文本出发,关注文本体式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诉求与教师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这样的教学内容,无论是“营养”,还是“口味”上都符合教学双方的要求,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有效教学》 崔允漷 2010年8月
《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定性》 王荣生 2011年9月
《要有正确的“文本体式观”》 徐江 2011年6月
杨亮,教师,现居浙江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