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要求学生能够写得深刻透彻,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是指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却能表现重大的思想意义。
《一枚硬币》的梗概是这样的:“一次,青岛市的一个广场上,有位女侨胞蹲在地上用水果刀剜一枚贰分硬币。那硬币与沥青紧紧地粘在一起,非常结实。女侨胞用水果刀先把硬币四周的沥青一点一点地掏出来,才把硬币取出来。她把硬币放在手心上吹了又吹,掏出一小块洁白的丝巾,小心地包藏起来。许多人目睹这一过程,却不知女侨胞为什么这样做。女侨胞向大家解释:‘我看那上面有国徽,整天被人们踩来踩去,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
女侨胞挖硬币,只是一件小事,却表现她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事件虽然很小,意义却非常重大。
(二)由点到面,进行升华。有的作文话题,所提供的材料,只是社会上的一个现象,我们就事论事构思一篇文章,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毕竟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若能够由点到面地加以引申发挥,自然会使文章具有深度。
有这样一个材料:一位日本大学生,在某公司应聘求职,没有接到通知书,企图自杀。不久,意外地接到了该公司的录用聘书,原来在登记考分时出了差错。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接到了解聘通知书,原因是该公司了解到这个青年自杀的情况后,当机立断,将其解聘。据此材料写文章,如果我们就事论事,大谈这个日本青年心理素质如何差,它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这也不算离题,但是没有深度。如果能推而广之进行升华,其效果一定会更好。可以这样引申发挥:“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有考试失败而跳水的,有经商折本而投河的,有下岗失业而喝药的,也有失恋痛苦而上吊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现象的本质只有一点,那就是感情脆弱,意志薄弱,经不起严峻的考验。它会给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青年人必须严肃思考这个问题。”这样由点到面,进行升华,揭示材料的社会意义,自然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文章也有了深度。
(三)由正到反,辩证分析。我们看问题时,不能只看事物的正面,还要看到反面,也就是说,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深度。
有人写《谈逆境的作用》的文章,在提出“逆境可以成才”的观点以后,接着运用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事实证明:“像王克伟家里非常贫穷,父亲靠在街头巷尾卖唱挣点钱供他上学。经过努力学习,结果他考上了名牌大学。”这样只从正面说理,未免太浮浅了。如果能从反面推进一步,就有深度了。可以这样写:“是的,逆境可以成才,但是也有身处逆境,没有成才的,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清楚,那就是他们面对逆境,没有坚强不屈的意志,没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没有奋勇拼搏的精神。缺少这些成才必要的条件,当然就不能成才了。”这样写文章也就有了深度。
(四)由果导因,探根求源。我们知道了事情的结果,这是知其然,只有知道原因,才算知其所以然,认识才算有深度。
《长江一日游》写道:“小时候我就向往长江,想到长江大桥饱览风光。只是好梦总是难圆。直到今年暑假,我才圆了这个梦。那天我和爸爸来到长江,眼前景象令我吃惊:江面上漂浮塑料袋,散发难闻的气味,岸边倒满生活垃圾。唉!长江怎么是这个样子。我不敢多看一眼,便匆匆离去。”文章只叙述污染现象这一结果。如果能揭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文章就有深度了。可以接着这样写:“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恶果?是人类,是人类随意抛洒塑料袋,随意倒掉垃圾,才弄成这个样子!人类啊,快快行动起来,拯救污染的长江,拯救自己的灵魂吧!”这样写揭示了造成污染这一结果的根源,文章便有了深度。
(五)由旧到新,推进一步。这是指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现,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找到了比前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高考佳作《红楼梦之我见》,文章先写贾府的腐败现象:“像王熙凤是个腐败分子,她包庇穷凶极恶的贾琏,还靠着当管家的权力,凡是贾府中有什么美差、肥缺,谁送的礼多,就派谁去。除此之外,还带出一大帮蛀虫,弄得贾府乌烟瘴气。尽管贾府的焦大自以为功高,刚想站出来反腐败,就被五花大绑,塞了一嘴马粪。”写了这些事例后,作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到了《易》,革命家看到了排满,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缠绵,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鲁迅语),而我看到了反腐败。”这篇文章在鲁迅评价《红楼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亦即书中的反腐败现象。这可以说把《红楼梦》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聂金侠,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