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语文课堂中朗读之声不绝于耳,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时,往往过分注重读的声音、形式、技巧的指导,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其实,默读与朗读在文本阅读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先有默读的理解揣摩,而后才有朗读的慷慨激昂,只有先用心的默读,在默读时用心揣摩、感悟,才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理解、感受用声音诵出来,进而读出文中的形象、情感和神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默读和朗读,两翼并行,才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进行默读,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大意。默读是视觉与脑力相结合的过程,不受口、手指的影响,因此阅读者可以根据阅读的需要采取浏览、跳跃等方式,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的大体和要点;进行默读,可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默读有很强的灵活性,默读的速度由读者自行控制,对于内涵丰富的文章,读者可以边读边想,遇到重点、难点之处,可反复多读,加以体味;还可停下来思考、质疑、解疑、批注,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进行默读,可以升华文章的神韵。阅读文本,特别是文学类文章,内涵具有多义性、含蕴性和朦胧性,其意义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考和领悟,不断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从而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
润物细无声,由于默读较朗读速度快且理解深,所以默读是课堂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运用默读进行阅读呢?
一、提高默读的速度。主要是进行扩大视觉幅度的训练,增加一次辨认的字的数量,同时,提高视觉接受文字符号的速度,提高扫视速度,减少眼停次数和回视次数。还可以运用限时遮盖阅读的方法,即边读边将读过的部分遮盖上,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扩大视觉幅度,提高视觉的反映速度,以提高默读的速度。
二、提高默读的效率。阅读是以了解意义为中心的活动,在注重培养默读速度的同时,不能忽略默读时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程度。最有效率的默读应是迅速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意义,因此必须重视提高默读理解的效率。可以采取限量的方式,即单位时间内限定学生读一定数量的读物,然后马上测查理解和记忆的效率,以提高默读时的理解能力。
三、培养认真、专注的默读习惯。特别是在默读训练初期,应重视纠正影响默读效率的不良习惯(如出声读,唇读、喉读、指读等)。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够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率;同时,要培养边读边思、边读边写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和记忆多感官的作用,边读边思,边读边感悟,才能够提高理解读物的深度和速度。
在阅读教学中,默读和朗读训练应该两翼并行。因为朗读可以通过声音和语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再现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朗读也是积累词汇、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但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应注意:
一、朗读教学要讲究目标层次的设计。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简单重复文章,应该引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达到三个目标:首先是读准确、读明白、读出语气以形成“语感”;其次要领悟技巧,读出文气,以形成语文素养;最后要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要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以形成“责任感”。
二、诵读与整体感知、体验感悟、分析鉴赏、思考探究可以互动。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求“知”获“知”,从而体验人生。情感的体悟,朗诵基调的把握,不能离开理性分析。没有理性分析作基础,学生的体悟只能在原始水平徘徊,反复朗诵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所以诵读教学,应该引导发隐、察情、入境、悟理,而不能一味地“读”,低层次地读。
三、诵读的形式要因时因地赋形。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调动多种读的形式:齐读,单独读;老师读,学生读;局部读,整首读;引读,范读,配乐读,采取多种方式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四、诵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让诵读者自己诵读,把诵读的权利还给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诵读体验,学生的个性不同,表达情感的语调、节奏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朗读“齐步走”。其次,须防表面的热闹裹挟学生的涵泳与体味。重视学生个人的吟诵体悟、潜思默想,不要以热闹的读、议、讲代替学生的涵泳体味。
李晓琛,教师,现居山东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