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2期 ID: 405920

[ 李斌 文选 ]   

作文应试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 李斌

  作为高考中分值最重的一题,作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而提升作文水平无非从文采、材料、创新、深刻等几个方面入手,其中利用丰富的材料可以说是最快捷、最简单的方法,但看似只要简单的积累就能做到的事情,反而成了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很多同学文章假、大、空,更有甚者一些同学面对作文题目眼前一片漆黑,找不到写的内容,反反复复就那么几个材料,有时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究其原因,学生平时在学校三点一线,课业繁重,接触的信息、材料有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典型的材料支持,学生很难写出佳作,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关于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的一些心得,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斧正。
  一.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积累适用的材料
  1、有效利用课本的素材资源。
  课本是学生手边最近的作文素材,也是学生最好记忆利用的作文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去合理积累和运用,例如《我与地坛》一课中史铁生和他的母亲的坚强和亲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乐观;《林黛玉进贾府》作者曹雪芹的困境与成功。
  2、合理挖掘试卷、练习中的素材资料。
  试卷中的文言文、诗歌、现代文都有一些名人轶事和精美语段,这材料也是学生手边较易积累的素材,例如:《钢琴上的独舞者——刘伟》这篇文章就介绍了独臂钢琴家刘伟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立自强的作文素材。
  3、积极开发本地、本土的历史文化素材资料。
  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名人,学生从小就在这些名人事迹的耳濡目染下长大,以此作为作文素材,既容易记忆和运用,有能体现鲜明的本土特色。例如:汉文化地区刘邦、项羽、韩信等楚汉时期的英雄故事。
  二.以考试要求为指向标,建立应试材料储备库
  要想创作考场作文成功,对出题人和阅卷人心理的揣度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当代中学生,出题人和阅卷人更希望学生能写出反应当代中学生时代面貌,积极不激进,感动不感伤的文章,以此为标准,可以从五大关系和十大话题建立应试材料储备库。
  1、五大关系
  以自我为中心,立足于高中生的角度和视野,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五大关系入手,积累相应的写作素材,人与自我可以从:理想、自强、自信等方面积累素材;人与他人可以从:亲情、友情、恩情、宽容、合作等方面积累素材;人与社会可以从:责任心、公德心等角度积累素材。
  2、十大话题
  即围绕:学会认识、传统美德、教育改革、直面现实、道德法制、、集体观念、人文关怀、感情或理性、读书做人、时尚热点十大话题积累素材,以备考试的不时之需。
  三.多角度解读材料信息,做到一材多用
  高中生课业繁重,真正能掌握并熟练运用的素材不会太多,那么就如“我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就只能拓宽生命的宽度”一样,既然我们不能增加积累的数量,就只能拓展材料的适用范围,做到一材多用。
  例如《湖北齐全哥》的素材
  9月10日,武汉科技大学迎新现场,一名叫郑宇的新生在五名家人的陪同下,带着14件行李前来报到,除了换洗衣物和水果,还有补品、药品和卫生纸。被网友封为“齐全哥”。
  一则材料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运用,多方面(正面、侧面、积极、消极)、多人物(当事人、其他人)、多层次(浅层次、深层次、人生层次、社会层次等)由此这则素材可以从溺爱、保护、能力与学历、独立、磨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多个方面作为写作材料。
  四.深层次挖掘材料内涵,做到旧材新用
  有这样一则笑话:每到高考时,屈原就会跳河,勾践就要尝胆,韩信就会受辱,贝多芬就要耳聋。它真实的反映出,现在考场作文事例千篇一律、缺少创新的现状,但也有学生说自己睁眼闭眼就这么几个素材,不用怎么办呢?旧的素材是可以用的,但要深层的使用,挖掘素材的内涵,而不只是简单的罗列信息。
  例如:辛弃疾的执著
  棱角分明,无所畏惧者执著着他们的追求,无怨无悔。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仅剩一把软羊毫,他也要书写御敌之心,把栏杆拍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学就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去不断摸索和创新,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作文素材看似简单,但要想有丰富的积累,灵活的运用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希望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能让我们学生都成为“有米”的巧妇。
  李斌,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作文应试素材的积累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