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2期 ID: 405889

[ 叶青微 文选 ]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 叶青微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自身知识素养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从各个方面去制定阅读教学的策略和内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阅读对初中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势必要抓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制定出有效的可行的教学方案。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一.读写结合,以写带读
  阅读的目的是收获知识,而收获知识的目的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而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往往是把阅读学习孤立起来,学生只是为阅读而阅读,理论上是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却对知识的本质一无所知,以至于在读完之后,不知道文章的真正含义,没有进入文本的世界中。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读”,但是,在此基础上,学生必须要学以致用,也就是要在阅读中找到文章的奥秘之处,并能够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观点。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归结出了“读写结合,以写带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动笔写作来加深阅读的收获。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组织:第一,可以写“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在写的过程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并能够与作者形成共鸣。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第二,以模仿写作的形式,让学生抓住文本的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的写作格式进行创作。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模仿学习写作技巧,如《皇帝的新装》中,说实话的小孩的出现,就是文章的转折点,因为小孩的出场,才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并达到高潮,而初中学生写作的不足之处,就在于行文平淡,没有起伏,也就没有了阅读的喜悦感。这样的训练,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二.立体阅读,培养能力
  一般来说,我们说到阅读,想到的就是文本的阅读。的确,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主要是指书籍的阅读。但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阅读是一种源自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的行为。我们阅读书籍,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还需要阅读绘画、阅读雕刻、阅读音乐,还有,阅读人。尽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抛开文本进行阅读,毕竟语文阅读教学是以书籍的阅读为主的,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阅读,而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例如实物阅读。
  如在《羚羊木雕》的教学中,笔者就准备了一张羚羊木雕的图片,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先就这一张图片进行观察阅读,并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通过“观物”而“观情”,带着阅读的期待进入文本,这能够更好的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
  三.根据学生的性格,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毕竟,初中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形成,不仅需要课内阅读,还需要课外阅读来构建。尤其是在素质教育之下,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必须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当然,我们也必须要正视这样的一个事实,初中学生对图书的选择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有时候会“择书不当”,这不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
  笔者认为,教师在为学生开书目,或者提建议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能够阅读符合自己需求的书籍。这就如同初中学生交朋友一样,如果不想和他交朋友,那就意味着见面只是点点头,跟他打个招呼,却不会想要“读一读”进一步认识他。这是因为两个人之间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阅读亦是如此。如果学生对选择的书不感兴趣,那很难继续读下去,即使读下去也是囫囵吞枣,毫无收获。如好动的学生会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名著,文静斯文的女生可能较喜欢《三毛文集》之类的图书,喜欢策略和思考的学生,可能喜欢《三十六计》这样的著作。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够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教会学生学会把握文本,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扩大阅读的范围,并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相信阅读能够改变自己的一生。
  叶青微,教师,现居浙江乐清。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