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第2期 ID: 405941

[ 钱晓晴 文选 ]   

为了每个学生的七彩人生

◇ 钱晓晴

  钱晓晴,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双沟中学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先后担任三所初级中学校长,都能从学校实际出发,面向平民,立足平凡,追求卓越,全心全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品位,并将其中两所创建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出版专著两本,并有30余篇学校管理和语文教学的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多种奖项。
  长期以来,我校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造成施教区内成绩优秀和经济条件较好的生源大量流失,因此,在我校就读的绝大部分都是普通工人、农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其中单亲家庭通常占学生总数的6.5%左右;多子女家庭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留守儿童约占9%;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30%还强,学业状况更是参差不齐。
  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面对现实,学校始终如一地坚定实施“关怀生命”的教育理念,坚持“无选择招生”,“无差别教育”的办学方向,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出了低谷,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学校先后被评为“江都市文明单位”、“江都市先进集体”、“江都市管理规范先进学校”以及“扬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扬州市规范收费学校”、“扬州市绿色学校”、“扬州市和谐校园”,2007年学校通过了省示范初中的验收。
  学校获得的这些荣誉只是“关怀生命”教育的副产品,并非刻意追求。“关怀生命”,一言蔽之,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每个生命体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具体地说:“关怀生命”最基本的是学会做人,使每个受教育者能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最关键的是学会学习,让人人能学有所得;最重要的是将来能满怀自信地走上社会,并担当起一个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是我校教师经过苦苦探求和反思得出的“关怀生命”的教育内涵。
  在这片热土上,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尊严、生命的潜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并被诠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但求个个能成人
  我校教师认为,人的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就因为他具有社会属性。关怀生命,对学生而言,就是要学会做人,做到未成才先成人。对学校而言,不求个个成才,但要个个成人。
  在我们的校园里漫步,无论在什么地方,一般学生都有一副“儒雅相”,通俗地说,就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这就是学校“成人”教育成果的一个方面。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状况,学校坚持不懈地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把学生的“上规范”作为第一要务。对刚入校的新生首先要求的是“读好书、写好字、扫好地、吃好饭、走好路、做好操、坐端正、不迟到、不早退、不骂人、不打架”。经过个把月时间的“强行入轨”之后进而又提出“三三三四四五”的更高层面的规范,即“三轻轻”:轻轻说话、轻轻走路、轻轻做事;“三随手”: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随手捡拾废纸杂物;“三个一样”:不检查与检查一样、老师不在与在一样、校外校内一样;“四个不”:不乱抛乱丢、不乱涂乱画、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喊叫;“四个一”:一见老师就问好、一早到校就晨读、一进校门不喧闹、一听铃声就静息;“五个无”:地上无痰迹、校园无纸屑、桌椅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卫生无死角。另外,对集会、排队,出操、做操,上课、作业都有具体规定。这一整套的常规训练覆盖了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保证了进入我校校园的每个学生用不了三两月一个个都“有模有样”。
  “养成教育”我校师生最大的体会是“持之以恒”和“落到实处”。学校在制定《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的同时还制定了《班级常规考核细则》、《精致管理要求》等规章制度,每个班级也都制定了“学生公约”。为将规范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学校定期开展“文明学生”、“示范班级”、“文明寝室”评比活动,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养成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的好习惯。为将行为规范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学校还设立了团队监督岗,督查各班对“规范”和“守则”的执行情况,量化打分,逐日公布,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比,最高授予“五星”。为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学校每月都为被评为“五星”的班级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通过这一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班级的荣誉是紧密相联的;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习惯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与集体息息相关的。
  二.让人人学有所得
  “关怀生命”,“成人”是底线,必须守住,否则,就是教育的失败;而“成才”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虽不可能人人都能成才,但可以做到让人人都能学有所得。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我校的领导和教师都是全身心地为每一个家庭着想,为每个学生着想,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最大限度地减少学困生的形成。
  根据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业状况,学校积极实施分层教学法,确保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跟得上。我校分层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考核分层、评价分层”,使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为了适应学生的学。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尖子生冒出来,中等生迈大步,后进生不落伍,最终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教师们认为,在教学工作中,养成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学困生通常与厌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我校的老师们从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入手,一步一步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
  在“让人人学有所得”理念的引领下,每个学生的“个体成功”逐步汇聚成了学校的“整体优势”,多年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推进率”一直居江都市同类学校前列。
  三.满怀自信向未来
  每个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的,“关怀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使他们将来能自立于社会。
  初秋的一天,天气格外晴朗,我校八年级全体师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歌声伴着笑语行进在通往素质教育基地曹王职中的路上。在接下来的三天里,他们要参观科技展览厅;要亲自动手组装赛车;还要自己下厨房烧饭烧菜……开展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我能”、“我行”中不断养成自己的“自信心”。
  感恩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感恩绝不是简单的回报,它更是一种责任。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自然会有社会责任感,走上社会后自然会做到“自立、自尊、自强、自爱”。学校每年都开展感恩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说起,回顾生活的甘苦以及老师、父母、他人对自己的关爱,通过“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来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系列化的国旗下讲话、持之以恒的感恩教育,使学生作为一个未来公民的责任意识逐步养成,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学校的引导下,同学们积极加入献爱心活动的行列,有的拾捡废品,有的义卖学习用品,还有的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几天工夫,全校同学共捐款9万多元,刘金梁同学把他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压岁钱计300元全部都捐给灾区;邻近的小学一学生不幸患上了白血病,我校某个班同学就自发捐款1000多元;前不久,当学校得知三年前的毕业生,现在兰州大学就读的谈丽萍同学突然身患重病的消息后,师生们立即行动起来,在谈丽萍当年的任课老师丁老师、高老师等带领下,人人奉献爱心,很快,一大笔善款就汇到谈丽萍手中,解了谈丽萍同学治病的燃眉之急。
  未来社会竞争大于合作,作为社会的一员面临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在这种压力面前,良好的心理素质往往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帮学生疏导心理压力。九年级4班的小孙同学原先聪明、活泼,但她的爸爸不幸去世后、妈妈离家而去。她跟着8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很艰苦,精神压力也很大,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她的性格变得孤僻、寡言、自闭。班主贺老师看到这个情况就经常和她谈心,帮她添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同时与地方政府联系,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还和江都油田的领导联系,对她家的住房进行了改造……于此同时,班主任老师还对她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时间一长,她各方面都有了改变,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成了一名好学生。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可以预言,在“关怀生命”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校定能为学生们的七彩人生添上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江都初中教育的七彩华章添上浓墨重彩的辉煌!

为了每个学生的七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