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3期 ID: 356071

[ 李粤梅 文选 ]   

借助现代技

◇ 李粤梅

  曾几何时,一篇《误尽苍生是语文》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大批判,时至今日,语文学科的改革浪潮虽几度“惊涛拍岸”,但“改革从来就是步履维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于漪),因而语文课仍不为大多数学生所喜爱,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困惑。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时出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新《课标》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这就明确要求语文老师应掌握现代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感受“动态”语文。那么,如何应用现代技术,借助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切感受“动态”的语文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借助现代技术,点燃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此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精彩的画面、悠扬的乐曲,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冲击了他们的兴奋点。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兴奋点,才会乐学。所以,老师应设法让语文课迸射活力,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学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节选)为例,这篇小说并没有高潮迭起、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将人物故事置身于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画中娓娓道来。这样的文章,老师的讲解是无法调动学生情绪的。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借助互联网阅读小说全文,在学生对作品有了初步感知后,再播放小说改编的电影,真情实景的演绎,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导入到主动阅读、质疑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中,使学生迅速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到了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人情美。我觉得,语文教学的理想,就是要让学生爱语文,对语文学习有感悟,并让他们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智慧,以进一步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效果,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
  
  二、借助现代技术,理解文意,感受语文的“味”
  
  现代的语文课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教师不是仅在“传道授业解惑”上下工夫就行了,而是要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语文课的“味”。而借助多媒体,通过直观形象的图解,正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尽快把握文意、明悟道理的有效途径。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要学生了解故事的大概并不难,因为文字比较浅显,但要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结构上的“三叠法”,即三问、三答、三比、三赏、三变,要把握这种前后呼应、上下关照的奇特的篇章结构就不容易了。而要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章主人公如何将生活小事与治国安邦的大事联系在一起,明悟文章所阐明的道理,深入领会文章的艺术魅力,如果仅靠老师在讲台分析、或是学生埋头苦读勤练、或是师生不着边际地问答讨论,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的做法是在学生充分诵读感悟的基础上,再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的做法是,把整个故事编成一幅幅图画,以古典音乐为背景,配上录音范读,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受课文,然后借助流动的画面,变幻的旋律,创设特定情景,让学生凭自己的理解,仿照文中角色进行演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设身处地体会邹忌是如何巧妙地以“比美”之事来设喻,达到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目的。同学们在自身演绎的过程里,更深刻地明白了故事阐述的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三、借助现代技术,获得体验,感悟语文的“美”
  
  语文老师应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借助形象的音像,迅速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在感悟课文语言之“美”和文字感染力之强的同时,情感受到震撼,达到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的教学目的。如课文《荷花淀》里水生嘱咐妻子的那句话,是整篇小说中分量最重、内涵最多的话:不要叫敌人汉奸活捉,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由于受时代局限、缺乏生活实践经验等原因,学生很难把握。此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妇女是如何遭日本侵略者凌辱,又是如何为保全自己的清白和自身的尊严宁可牺牲生命的影视片段。通过直观的画面,同学们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进而对这句话的涵义有了透彻的理解,认识到在抗日战争时期,如果一个年轻的少妇被敌人活捉了,就意味着被凌辱的命运,这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为了个人、家庭和民族的尊严,她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和敌人“拼命”。随后,我和同学们还从文中水生嫂流泪答应丈夫的细节描写中,深深体味到了中国女性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又如,我上《琵琶行》一课时,总要配上一定的画面,播放凄切委婉的琵琶曲,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聆听中更好地欣赏课文用语言文字塑造的音乐形象,更好地体会琵琶女如何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来表现情绪的变化,更深地感受作者在起伏跌宕的千古绝唱中产生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从而使同学们加深印象,获得真挚深刻的情感体验。
  由上可知,应用现代技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真切感受动态语文的魅力。但是必须明白,现代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我们时刻不要忘记将它与文本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多媒体的使用无疑是语文学习方式的新探索,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展示了广阔的前景。”但于漪老师又提醒语文老师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时,“千万不能小视课本,轻待课文,乃至把课文撇在一边”。因此,语文老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舍本逐末,脱离课本,不要让课文变成被画面音像肢解的知识拼盘,一定要扬长避短,做到文本与现代技术的有机整合,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通联:深圳龙岗区万科城实验学校]

借助现代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