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3期 ID: 356069

[ 刘海燕 文选 ]   

运用合理想象——源于文本,超越文本

◇ 刘海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品做出反应,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事实上,“一切对文本的解读,都不过是读者自己的一种想象”。文言文离现代生活久远,阅读起来不仅有着文字的障碍,而且也有认知、体验上的困难,这就更需要运用合理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对语言要素的解悟,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如在学习高一课文《触龙说赵太后》时,开课前,我做了简短的启导:在我国古代史上,有一类特殊的女性,她们凭借特别的身份(帝王的妻子、母亲或祖母等),在特定的条件下,或在宫内干政,或在幕前垂帘,或直接履践帝位,僭据或填补国家最高权力的空间。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就是其中的一员。公元前265年,赵惠王卒,子孝成王新立,由赵太后掌实权。她能干有时却很固执。出于“妇人之见”,在秦攻赵、拔三城、赵国万分危急的关头,她舍不得派自己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为质,以连齐抗秦,且坚决拒谏。就在这时,老臣左师触龙主动冒险去劝说。接着,在疏通词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去感受和体会人物的言行与感情,把语言还原为现实,比较完美地再现文本。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时而高声朗诵,时而低咏恬吟,用心领会,把玩回味。学生们深受感染,他们的脑海中似乎浮现出了与课文语言相对应的真实形象:触龙——一位老迈、病体、步履蹒跚的老臣,国事家事使他心急如焚,为了不触犯“天颜”而表现出惊人的从容、平静与亲和……赵太后初见触龙时那一张愤怒阴沉的脸、那欲进还退的脚步、那极不情愿却不得不勉强应酬的神态,但因为触龙的劝说,她的责怪由“盛气(而揖之)”到“色少解”,再到“笑(曰)”……对于这一系列的变化,有位学生不仅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想象,而且使这种想象呈现出形象的画面,居然用简笔活灵活现地画出了赵太后的晴雨脸谱:
  
  通过如此这般的想象,触龙与赵太后的形象逐渐丰满鲜活起来,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
  对于学生们合理的、创造性的想象,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不过我想这些还只是止于人物的形象分析,那么课文的灵魂是什么?我们应汲取的精神营养是什么?还有待继续探究。于是,我对他们说:从课文阅读来看,触龙说赵太后是非常成功的。请再进一步想象,触龙成功的奥妙何在?
  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感情、经验与掌握的知识来解读文本,超越文本,情动而意会,如临其境,如历其事。他们有的说是触龙的资格老,面子大,在赵太后面前说话有分量;有的说是触龙与赵太后私人关系好,什么话都说得来;还有的说,我看赵太后也并不是那么低劣与顽固。《战国策·齐策》上记载:在一次接见齐使时,赵太后不是首先问齐国的君王可好,而是先问年景怎样、老百姓怎样,当齐使感到不解而面有愠色时,她说了这么一句千古名言:“苟无岁,何以民?苟无民,何以君?”可见,民本思想她是有的;王者之道,她是明白的。所以,触龙的苦口良言她应该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然而更多的学生则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触龙的劝说艺术,以及由此而揭示出的那令人信服的真理。因其深知赵太后盛怒和矛盾的心境,所以暂时回避“敏感性的问题”,而以问冷暖、报平安、谈儿女、聊家常等形式,不仅缓解了紧张的气氛,而且就在这看似平平淡淡的感情交流中,将自己对幼子的态度与赵太后比,将赵太后本身对女儿燕后之情与儿子长安君比,顺理成章地道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必将导致“近者祸其身,远者及其子孙”的警辟见解,从而使赵太后幡然诚服。
  随即学生们驰骋想象,把“历史带到眼前,把远方引至身边”,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恶果的事例。部分学生还联系自己的实际表现,谈了如何转变与提高,一个个动容动情,甚是感人。课后他们又自觉地写日记,谈感受,如反映教育思想的《“小爱”与“大爱”》,反映当前干部问题的《浅议“下派”》、《无功而“尊”者鄙》,反映立志自尊自强的《吃我自己的饭》等等,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同时使自己的心灵不断地净化与升华。
  
  [作者通联:湖北潜江文昌高级中学]

运用合理想象——源于文本,超越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