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通过鲁提辖酒楼遇金氏父女,寻问啼哭的缘由,救助父女脱脸,并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的描绘,生动而鲜活地向读者展现了鲁达的侠义性格,塑造出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这一篇优秀小说,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同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它的价值?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释放激情?
唯有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于是,我把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进行了调整,除了要求学生学习通过重要情节中的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赏析文中精彩的打斗场景描写外,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结合单元整体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建立符合时代特色的英雄观,增强为正义而斗争的参与意识,但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按照这几个目标,我对课堂重新进行了设计。
在整体感知文本用一句话概括了小说主要内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这个故事的结局是鲁达三拳将郑屠给打死了,就在鲁达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的时候,郑屠的伙计已到渭州府衙门报了案。官府对状元桥下发生的这起命案特别重视,为了了解案发情况,将最近几日与鲁达接触过、并与此事有关的李忠、金老汉、店小二传到衙门作证人并当堂问询。假如你就是李忠或者金老汉、店小二,你将如何向官府陈述当日的事实呢?接着我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为李忠小组、店小二小组、金老汉小组,小组根据我提供的相关问题准备陈词。各组讨论完毕之后推选一名代表作证人,老师代表官府,另设一师爷负责记录。我提出的相关问题全部围绕情节和人物个性展开,学生必须依据文本进行整合,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没有现成的答案可找,而且每个小组都必须以小说中人物的视角去看待文中的人物,每个学生都不再是他们自己,都变成了李忠、店小二和金老汉,这种阅读文本的方式让学生觉得新奇,尤其是选取代表当堂陈词这种形式让学生兴致盎然。讨论时小组内就已经热火朝天了,当三位证人在模拟公堂上或慷慨大方地陈词、或含悲忍辱地哭诉、或满腹委曲地申辩之时,小组成员有时屏气凝神地进入角色、有时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有时忍俊不禁地抚桌大笑。我和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我们已经和故事中的人物融为了一体,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李忠、成了店小二、成了金老汉了。通过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设计,学生熟悉了文本内容,梳理了情节,并且透过李忠、店小二、金老汉的视角认识了鲁达,鲁达“仗义疏财、嫉恶如仇、颇有心机、威猛神勇”个性特点不再是几个抽象的词语,而是栩栩如生的鲜活的形象,印在了每个人心里,学生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同学,在他们眼里心里就只有鲁达、金老汉……
在学生品读了16—18自然段精彩打斗场面之后,我链接了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中也是表现这三拳的视频片断。很多老师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都用过这一段电视片断,我的这种做法也许并不新鲜,但如果这一视频文件的采用只是为了激趣,只是为了验证一下打斗场面的精彩,或者只是为了丰富一下课堂的教学内容、活跃一下课堂气氛,那么这种采用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就是一种无效劳动,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记住了电视片断中的内容而对文本全无印象,这种资源链接很显然是对课堂教学主体的冲淡,不仅无效而且还贻害无穷。所以在如何充分发挥这一教学资源的作用上,我的目标是把它用好、用足,最充分地发挥它的效用。因此,当学生情感的波澜还没有从视频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完全平静下来之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表现这样的打斗场面,同学们觉得影视艺术和课文的文字描写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表现形式?因为有了先前对这几段文字细腻的品读,再加上视频文件对视觉强烈的冲击,此问一出,学生就按捺不住开始叽叽喳喳,全班交流时学生更是各抒己见,有的说喜欢课文的文字描写,因为它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有的说还是喜欢影视艺术,因为有些画面我们未必一下子能想象出来;有的说影视艺术可以让我们在轻松中获得最直接的感受;也有的说电视里面的动作都按导演的安排定格了,而语言文字更关注读者个人内心的感受……最后我和学生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现在,的确有许多宏篇巨著都被搬上了银屏,影视艺术以其绚丽的色彩、精美的画面、高超的演技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其情感的直观化、情节的生活化让我们在沉醉中流连忘返。对许多人来说,影视艺术的魅力几乎无法抗拒!不过,通过刚才的比较鉴赏,我们觉得语言文字传情达意同样妙不可言!它超越时空的想象、它纵横千里的笔力、它字里行间蕴含的神韵,什么艺术能够替代它啊!
所以,我们还联想到在快餐文化充斥世界的今天,咱们一定得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静下心来读一读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以此提高自己的鉴赏力,陶冶情操,提升素养。这一段视频的引入,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情节的印象,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校正了快餐文化时代他们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漠视。同样的教学资源,仅仅只是切入角度的不同,它发挥的效度就迥然而异,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绽放,学生学习的激情也因这样智慧的设计再次尽情燃烧。
关于“英雄观”的问题是这节课的难点。如果我们直接了当地问“鲁达算不算英雄”或是“鲁达的行为有没有触犯刑律”之类的问题,学生也许有兴趣去探究,但这样的探究有了更多成分的政治课的色彩,说教意味太浓。所以在解决这一难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鲁达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这种超越时空的虚拟情景又一次在课堂上激起千层波浪。学生基于前面对人物的理解,有的表达了对鲁达的崇敬之情,有的对鲁达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但也有同学对鲁达的做法表示了否定,认为他触犯法律打死镇关西的举动是不可取的,甚至还有学生认为他应该采取暗杀方式,既替金氏父女出了气又保护了自己。此时,我及时引入了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人物,并结合原著中鲁达一生的经历来认识这个人物,最后学生认识到:今天的我们之所以仍然肯定千年之前的鲁达是令人景仰、光彩照人的英雄,那是因为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在审视这个人物。今天的我们更看重的,是他坐在鲁家客店门口等金氏父女远去的那份真切情怀,是他在桃花村救助刘太公时死也不走的那份执著,是他在瓦罐寺听得老和尚们三日没饭吃自己也不肯喝粥的那份仁念,是他为救护林冲“万里曾将壮士寻”而大闹野猪林时的那份侠义。但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我们呼唤的英雄不仅要有鲁达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优良品质,更要有知法守法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不同时代对英雄的不同要求。这样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水到渠成,不着痕迹,不仅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物个性的理解、树立了正确的英雄观,还激发了学生课外去阅读原著的兴趣,教会了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鉴赏文学作品,可谓一箭三雕。
当下课铃声在学生意犹未尽的发言中响起时,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从来就没有缺少过激情,而这种激情能否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绽放,往往取决于作为教师的我们运用了多少智慧!
[作者通联:武汉市第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