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3期 ID: 356073

[ 覃明才 文选 ]   

副语言形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会话中的运用

◇ 覃明才

  我们上课时常常带“啊、嗯”这样的“口语”,往往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听别人上课,恐怕也大都没有注意,更难说对它的认识和运用了。
  语用学告诉我们,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辅助语“啊、嗯、唔、哦、呢、哼”之类的语气词,被称为副语言形式,属于语言修辞的范畴,它作为预示话题启动的形式而普遍存在于真实言语包括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的会话中,其主要特征是说话者往往借此赢得时间,调整思维,从而进行下一个话题的选择,同时也为受话者展开思维提供一个缓冲,以达到会话的和谐高效。
  就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副语言形式无端地呈现于课堂(有时可称得上充斥课堂)而不被重视,导致课堂教学艺术中人文色彩的僵化和教学氛围的不和谐,“微妙”地影响着教学效果乃至“人格心灵的塑造”。因而,对于母语教学的课堂,我们有必要对副语言形式的存在作一些探讨。
  
  一、副语言形式在语文课堂中的价值取向
  
  从人的认知角度,语篇具有连续性。而实际会话中,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实行话题转换,即启动新话题,而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会话者都必须遵守一个潜规则。副语言形式的合理使用就是这个潜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新话题的启动需要过渡,而副语言形式完全可以承担这种过渡作用,并且达到言语的经济性和会话的规范性,使话题转换或会话的目的基本实现。这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概述。涉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会话,必须根据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语文课堂实际,确立会话者双方在对待副语言形式使用上的潜规则——副语言形式必须对启迪学生思维和推动教学进程起作用。
  
  二、副语言形式的应用
  
  (一)用副语言形式直接引出新话题。教学中,副语言形式可以直接引出新话题。例如,教学《祝福》,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作品之后,转入对作品的整体感知环节时,教师如是说:“哦,我看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对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得不错,现在请同学来谈一谈。”这里的“哦”为轻声,主要是为直接引出话题作铺垫,拉拢会话的情感距离,并为受话者展开思维之前提供一个缓冲。一个“哦”,既有对前段学习活动的肯定,也有抖出话题的强调,更有启迪思维的关照;既有会话的情感动因,又有交流的言语技巧。这里也可以用“好”来充当副语言形式的功能。如:“好,现在我们讨论……”很明显,这个“好”就不是判断。
  (二)用副语言形式表示对前面话题的应答,作为启动下一个话题之前的缓冲。教学中的话题转换之间彩副语言形式是一种教学机智,其目的显然是于“缓冲”之中赢得学生高效率的受话思考。例如,教学《庄周买水》,“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弄清一些与文章有关的典故的寓意,布置分析主题思想,探究作品的时代性。上课会话可以是这样的:
  师:“潮流不可挡”,这个“潮流”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经济大潮,庄周抵挡不住,就弃文从商了。
  师:嗯……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间吗?
  这个“嗯”语调并不重,并不是肯定前面的观点,而是对上一个话题的回应,同时又是为开启下一个话题拖延时间,让学生在思考下一个话题之前有一个缓冲,比直接问“你知道……”更让学生注意之后才听得明白,或者说更容易形成高效率地受话思考。
  (三)用副语言形式表示搪塞,避免自己因无法回答上一个话题而产生的尴尬。我们在教学会话中,不一定能够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遇到此类情况,我们不妨采用副语言形式表示搪塞,或是等课下弄明白了再告诉学生,以避免当时的尴尬。
  例如,教学《祝福》,学生提问:老师,祥林嫂的名字叫什么?
  这个看似简单又难以一时说清楚的问题,老师不妨采用副语言形式:
  师:嗯,嗯——祥林嫂怎么就没有名字呢?
  两个“嗯”,实际就是支吾一个无法正面回答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研究起来也与作品的主题有关联,尽管是支吾而又不露破绽,而且为启动下一个话题赢得了思考时间,下一个话题的出现更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以至于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乃至主题了。
  (四)用副语言形式表示说话者思维的停顿或堵塞为启动新话题赢得时间。在话题启动中,有时语言的确不能及时跟上思维的转变,副语言形式正好可以表现说话者思维的停顿或堵塞。这种停顿或堵塞一旦实现,就会为启动话题赢得时间,也为受话者的思维陡转提供物质前提。只有尽可能下意识地采用副语言形式,才能赢得会话的和谐乃至课堂的生动,否则课堂就变得平庸而可怕。不少教师上课会话习惯于用“这个——啊”、“啊”、“是不是啊”,很大程度上是表示无意识的思维停顿或堵塞,只为自己开启话题提供物质前提。若是下意识地使用这些副语言形式,当然能促进课堂会话的机智与和谐,若滥用就糟糕了。
  
  三、应用副语言形式的“主观故意”
  
  我们应该在下意识地注意副语言形式的使用的同时,有充分的准备应对学生的“钻牛角尖”,虽然“防不胜防”会出现应答话题的思维停顿或堵塞,但我们要“有备无患”地采用副语言形式,以求得会话的正常而规范。
  例如:研究性学习课“纳谏类文言文特点探讨”,在会话过程中,有学生问(或者说叫“发难”):“老师,研究这类文章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有什么好处?”这突如其来的话题,老师的确不好直接回应,但是采用副语言形式会话就会让被“发难者”有足够的时间把回答提问机智化。这里可以以参与其它话题预示语形式作出反应:“噢……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探讨一下,我们不妨在研究时把它纳入研究专题。”可见,这样的回应“浑然天成”,不留半点思维停顿或堵塞的痕迹,而且可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副语言形式不是“万金油”,说抹就抹,也不是“万能钥匙”,能全部打开学生的所有思维之门,它仅仅是开启话题的形式之一,我们只要注重它的正确使用,包括和其他言语联合使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会话语言就会经济、规范、机智、生动。
  
  参考文献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
  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作者通联:湖北枝江第四高级中学]

副语言形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会话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