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越是优秀的经典,越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解读空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有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卖油翁》,对这篇短文的解读,传统的阐释长期囿于单一的定论——本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酌油事例的描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笔者重读此文,认为这还只是滑行于文字表面得出的结论,是孤立的解读文本得出的结论,是以现成社会价值观念去套蕴含着丰富的联想空间文本所得出的结论。孙绍振先生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无效的自我愚弄比比皆是。……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这在根本上背离了‘分析’的初衷。目前任务的严峻性在于把文化哲学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比较’这样可操作的方法,从而把阅读的鲜活体悟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受水平所限,我还不能成熟地运用孙绍振所倡导的方法,但细读文本,我们至少可以发现这样几个矛盾。第一,作者使用称谓与人物行为的矛盾。陈尧咨以射箭当时无双而自矜,面对卖油翁的微颔旁观主动发难,以至忿然质问。对这样一个看似缺乏修养的无礼青年,欧阳修为什么会两次称其为对男子尊称的“公”(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第二,文中人物前后举止行为的矛盾。我们抓住陈尧咨的言行说他是个骄横无礼不可一世的人,但这还只是抓住了局部的言行。可这样的一个看似不可救药的人,在卖油翁表演了一番酌油的工夫之后,就能对卖油翁“笑而遣之”,这一巨大的感情变化的显然违背了性格发展的稳定性。第三,评价定性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矛盾。卖油翁的逻辑错误在于类比说理的不恰当。面对自恃射技不错骄横不可一世的陈尧咨,卖油翁如果能取过陈尧咨手中的弓箭,神定气闲,搭箭拉弓,百发百中,那么陈尧咨的心服口服自然不在话下。可事实是卖油翁用以制服陈尧咨的办法竟然是完全从自我经验出发的、与射箭不可同日而语的酌油技术!你酌油能使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是“惟手熟尔”,不能说明人家射术当世无双的陈尧咨也是“惟手熟尔”;你酌油的“巧”是靠“熟”生出来的,确实“无他”,可人家陈尧咨射箭还要靠过人的体力、坚强的意志和聪颖的悟性,决不是一句“无他,惟手熟尔”就能够打发了的。这些矛盾不是由作者的写作失误造成的,而是作者的精心设置的阅读障碍。从某种意义说,作品分析的意义就在于发现作者精心设置的矛盾,并通过化解矛盾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趣。做到了这一步,也就跨越了阅读障碍,也才能体验到阅读思考的快乐。要解决上述矛盾,就不能满足于作品与表现对象的统一性,就要突破思维定势,抛却既有的观点,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经过这样“去蔽”的分析,对陈康肃作出肯定、同情、赞赏的评价是完全可能的。这样分析,阅读《卖油翁》,我们至少还能得出下列启示:(1)要善待自己的优势,不要为权威所吓倒;(2)人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不能以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优势评价别人在哪一方面的劣势;(3)自信可以以自夸的形式表现出来;(4)面对否定评价不要失去自信。
若肯定其“自矜”的人生价值,那么对文中诸多细节也要作出颠覆性的理解。然而为人要谦逊的观念早已渗透进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和基因。这种观念引导人趋向平和、低沉、克己,而不是促使人激昂、豪勇和骄傲。卖油翁式的教育表面上可以使人显得很有修养,但对我们的民族发展来说,这决不是好事情。试想,如果没有惟我独尊、目空一切的霸气和豪气,张山能在巴塞罗那奥会上取得双向飞碟射击项目的冠军吗?为了给她“培植”这种霸气和豪气,张山的心理老师刘淑慧不就教给她的心理暗示语不就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吗?
二
拿卖油翁的故事来类比一下语文教育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实际上《卖油翁》所揭示的正是学习者与评价者的关系。
如果执教《卖油翁》,在规格较高的教研赛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揭示矛盾、解决矛盾,超越“熟能生巧”的单一解读是能够得到肯定和赞赏的。可是在常态课上,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不敢、不愿和不善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深入解读。因为评价高规格赛课的是能够吃透课程标准精神并有着深厚学养和兼容并蓄胸怀的学者专家,而评价常态课的权威却是阶段性测评试卷所需要的保险答案。人教版教材在《卖油翁》一课有这样的导读提示:一要注意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二要运用运用发散思维,认真品味文章多层面的内涵。然而,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定势思维的惯性使教师对这样体现课程新理念的提示视而不见。语文教学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任务。深入到言语的内部和底层,引导学生养成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对发展学生思维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然而教学实际是,强调学生记住缺乏深度思维得来的结论消解了思维训练的过程和快感。我们也常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可这一观念在语文教学界被异化成了“升学考试这一结果最重要,因而过程性的小考也十分重要”。“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无一例外地以甄别和选拔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课程标准精神与课程实施者的矛盾,学术教研与常态教学之间的矛盾,语文学习精彩纷呈鲜活灵动与考试内容方法单一机械之间的矛盾一再昭示:教学评价乃是语文教学的瓶颈。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就在教学评价。
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语文教学改革最活跃的因素应当是人,是一线教师。而据我了解,正是这最应该具有生机与活力的一群的绝大多数,在《语文课程标准》颁行六年来,却仍然处于蒙昧和麻木状态。教育的本质必须根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之上才能得到说明。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始终被定位在工具层面进行思考,对“人”的认识,也始终停留在国家机器的螺丝钉的水平上,停留在培养卖油翁式的熟练工人的水平上。培养了按图施工的“建设者”和按部就班的“接班人”,却消解了具有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选择能力的个体。所以,要恢复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从人本原点出发,对“人”进行启蒙。即通过教育的引导,使人自己从奴化状态中摆脱出来、站立起来,从而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这正是本真教育的内涵所在和绝对使命。在这里,“自主意识”应该是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所谓自主意识,主要体现为主体地位上的自立、主体权力上的自决、主体精神行为上的自由。所以,问题的严峻性在于,评价系统的建立首先在于对教师的启蒙和唤醒。如果教师奴性十足,精神麻木,这样的人是没法担当引导人、启迪人、开化人的重任的。孙绍振先生为什么转行要将余生致力于经典文本的个案分析?王荣生博士为什么亲自为中学教师设计开了“单元样章”?原因就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容乐观。
四
制约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因素在主观上取决于主体精神的自立,在客观上则取决于科学评价体系的有效引领。
首先,要健全综合评价系统,把教师从应试高压下解脱出来。我们建议,对教师也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一
越是优秀的经典,越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解读空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有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卖油翁》,对这篇短文的解读,传统的阐释长期囿于单一的定论——本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酌油事例的描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笔者重读此文,认为这还只是滑行于文字表面得出的结论,是孤立的解读文本得出的结论,是以现成社会价值观念去套蕴含着丰富的联想空间文本所得出的结论。孙绍振先生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无效的自我愚弄比比皆是。……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这在根本上背离了‘分析’的初衷。目前任务的严峻性在于把文化哲学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比较’这样可操作的方法,从而把阅读的鲜活体悟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受水平所限,我还不能成熟地运用孙绍振所倡导的方法,但细读文本,我们至少可以发现这样几个矛盾。第一,作者使用称谓与人物行为的矛盾。陈尧咨以射箭当时无双而自矜,面对卖油翁的微颔旁观主动发难,以至忿然质问。对这样一个看似缺乏修养的无礼青年,欧阳修为什么会两次称其为对男子尊称的“公”(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第二,文中人物前后举止行为的矛盾。我们抓住陈尧咨的言行说他是个骄横无礼不可一世的人,但这还只是抓住了局部的言行。可这样的一个看似不可救药的人,在卖油翁表演了一番酌油的工夫之后,就能对卖油翁“笑而遣之”,这一巨大的感情变化的显然违背了性格发展的稳定性。第三,评价定性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矛盾。卖油翁的逻辑错误在于类比说理的不恰当。面对自恃射技不错骄横不可一世的陈尧咨,卖油翁如果能取过陈尧咨手中的弓箭,神定气闲,搭箭拉弓,百发百中,那么陈尧咨的心服口服自然不在话下。可事实是卖油翁用以制服陈尧咨的办法竟然是完全从自我经验出发的、与射箭不可同日而语的酌油技术!你酌油能使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是“惟手熟尔”,不能说明人家射术当世无双的陈尧咨也是“惟手熟尔”;你酌油的“巧”是靠“熟”生出来的,确实“无他”,可人家陈尧咨射箭还要靠过人的体力、坚强的意志和聪颖的悟性,决不是一句“无他,惟手熟尔”就能够打发了的。这些矛盾不是由作者的写作失误造成的,而是作者的精心设置的阅读障碍。从某种意义说,作品分析的意义就在于发现作者精心设置的矛盾,并通过化解矛盾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趣。做到了这一步,也就跨越了阅读障碍,也才能体验到阅读思考的快乐。要解决上述矛盾,就不能满足于作品与表现对象的统一性,就要突破思维定势,抛却既有的观点,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经过这样“去蔽”的分析,对陈康肃作出肯定、同情、赞赏的评价是完全可能的。这样分析,阅读《卖油翁》,我们至少还能得出下列启示:(1)要善待自己的优势,不要为权威所吓倒;(2)人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不能以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优势评价别人在哪一方面的劣势;(3)自信可以以自夸的形式表现出来;(4)面对否定评价不要失去自信。
若肯定其“自矜”的人生价值,那么对文中诸多细节也要作出颠覆性的理解。然而为人要谦逊的观念早已渗透进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和基因。这种观念引导人趋向平和、低沉、克己,而不是促使人激昂、豪勇和骄傲。卖油翁式的教育表面上可以使人显得很有修养,但对我们的民族发展来说,这决不是好事情。试想,如果没有惟我独尊、目空一切的霸气和豪气,张山能在巴塞罗那奥会上取得双向飞碟射击项目的冠军吗?为了给她“培植”这种霸气和豪气,张山的心理老师刘淑慧不就教给她的心理暗示语不就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吗?
二
拿卖油翁的故事来类比一下语文教育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实际上《卖油翁》所揭示的正是学习者与评价者的关系。
如果执教《卖油翁》,在规格较高的教研赛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揭示矛盾、解决矛盾,超越“熟能生巧”的单一解读是能够得到肯定和赞赏的。可是在常态课上,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不敢、不愿和不善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深入解读。因为评价高规格赛课的是能够吃透课程标准精神并有着深厚学养和兼容并蓄胸怀的学者专家,而评价常态课的权威却是阶段性测评试卷所需要的保险答案。人教版教材在《卖油翁》一课有这样的导读提示:一要注意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二要运用运用发散思维,认真品味文章多层面的内涵。然而,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定势思维的惯性使教师对这样体现课程新理念的提示视而不见。语文教学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任务。深入到言语的内部和底层,引导学生养成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对发展学生思维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然而教学实际是,强调学生记住缺乏深度思维得来的结论消解了思维训练的过程和快感。我们也常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可这一观念在语文教学界被异化成了“升学考试这一结果最重要,因而过程性的小考也十分重要”。“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无一例外地以甄别和选拔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课程标准精神与课程实施者的矛盾,学术教研与常态教学之间的矛盾,语文学习精彩纷呈鲜活灵动与考试内容方法单一机械之间的矛盾一再昭示:教学评价乃是语文教学的瓶颈。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就在教学评价。
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语文教学改革最活跃的因素应当是人,是一线教师。而据我了解,正是这最应该具有生机与活力的一群的绝大多数,在《语文课程标准》颁行六年来,却仍然处于蒙昧和麻木状态。教育的本质必须根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之上才能得到说明。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始终被定位在工具层面进行思考,对“人”的认识,也始终停留在国家机器的螺丝钉的水平上,停留在培养卖油翁式的熟练工人的水平上。培养了按图施工的“建设者”和按部就班的“接班人”,却消解了具有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选择能力的个体。所以,要恢复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从人本原点出发,对“人”进行启蒙。即通过教育的引导,使人自己从奴化状态中摆脱出来、站立起来,从而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这正是本真教育的内涵所在和绝对使命。在这里,“自主意识”应该是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所谓自主意识,主要体现为主体地位上的自立、主体权力上的自决、主体精神行为上的自由。所以,问题的严峻性在于,评价系统的建立首先在于对教师的启蒙和唤醒。如果教师奴性十足,精神麻木,这样的人是没法担当引导人、启迪人、开化人的重任的。孙绍振先生为什么转行要将余生致力于经典文本的个案分析?王荣生博士为什么亲自为中学教师设计开了“单元样章”?原因就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容乐观。
四
制约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因素在主观上取决于主体精神的自立,在客观上则取决于科学评价体系的有效引领。
首先,要健全综合评价系统,把教师从应试高压下解脱出来。我们建议,对教师也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