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250

[ 吴千 文选 ]   

人教版和苏教版中《劝学》教学目标的呈现比较

◇ 吴千

   荀子的《劝学》一文,自古以来就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下面就这一课对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教材进行分析,看看两个版本教材对同一篇课文在教学目标呈现上有何异同。
   一、两版本教材单元提示目标的不同呈现
   《劝学》在人教版中被选为古代议论散文单元。这一单元同时还收入了《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师说》共四篇文章。
   单元提示如下: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的力量。同时还应该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劝学》一课在苏教版被选为“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这一单元同时收入的文章还有《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两篇文章。
   单元提示如下:
   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现在是我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还应该关心一下思想的形式。当我们从经典中获得教义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他们表达思想的方法?还有那朴素的文风,抽象的道理竟然在娓娓的阐述中表达的那么生动、清晰。
   从以上教材中的单元提示话语中可知,两版本提示的要点各有侧重。
   人教版提出了如下三个要点:阅读欣赏古代议论文;提出学习议论文的要求;学习论证方法,提高议论能力。苏教版单元提示也提出了三个要点:理解文章内容,研究主题内涵;观察文章表达形式;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人教版在该单元中以强调文体知识、运用议论文写作为主,侧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苏教版是先从文本内容入手,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再通过观察表现形式,分析这类文体的表达方式。
   二、两版本教材课后习题对体现教学目标的不同设置
   人教版课后习题如下:
   1.背诵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2.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3.结合上下文,给加点字注音、释义。(略)
   4.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你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苏教版课后习题如下:
   1.《劝学》所劝的是什么样的学?作者为什么会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与“积善成德”?他对如何学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分别用了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好处。
   课后题是体现单元主题的直接表现,能够最直观的反映单元目标的要求。
   人教版的课后题通过讨论论点和论述过程→论证方法的特点→对学习的讨论延续了单元提示对课文学习的要求。
   苏教版的课后习题则是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单元提示保持一致,通过问问题的形式先引发理解和思考,从而引出文体要点,再通过对文中的具体论证方法进行分析和体会其妙用,从而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三、比较两版本教材各自教学目标的呈现
   第一,从单元目标的指导性上来说,两册教材都将落脚点放在学习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上。人教版提出了学习议论文的要求,遗憾的是没有明确的指导,并且在习题中也缺乏对课文的引例,没有将文体知识融入课文内容中,指导性稍差些。
   苏教版是由思想内容过渡到表现形式,再从文中的比喻、对比等论证语言的特点谈其好处,从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对议论文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便于学生理解。
   第二,单元提示是指导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目标,所以从单元提示的语言上说,人教版运用了如下词汇,如“借鉴……艺术”、“琢磨……方法”、“应当有……的精神”等。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针对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不过看过这些语句,不禁生出些疑惑:“借鉴”的应该是方法、手段,而“借鉴议论的艺术”则表达不明,让人不知所以;“琢磨”这个词体现的是一种思维方法,既不能归为结果性目标陈述,也不能划分到体验、表现性目标的表达方式中,因此这种陈述是不规范的;“应当有……的精神”就更是令人费解了。
   苏教版单元教学目标则由问问题的形式贯穿文章的内容与中心,有直观目标切入点。
   第三,单元目标与课后习题的配合。人教版的课后第1、2两道题集中了单元目标的要求,目标要求“学习论证方法提高议论能力”。而在课后习题的内容上的表述是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找议论文的要素,同时分析要素间的关系。就是从文体走向了内容,学习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表达,但是习题并没有回归对论证方法的运用上来,遗憾的完全没有实现目标要求的“提高议论能力”,而这一目标应该是人教版安排学习本文的终极目标。
   苏教版单元提示中指出的一系列问题在课后第1题中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并根据其推断出的内容让学生逐步发现文章中的议论要素,“体会议论文语言特点”的目标要求;课后习题第2题对此进行了呼应,把对议论文语言的理解和学习融为一体,进而成功地完成了单元教学目标。
   以上通过从单元提示、课后习题两方面的不同设置,阐明了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劝学》一课中各自教学目标的呈现。虽然两版教材都各有其针对性,但是荀子《劝学》这篇课文的本质目标只有一个——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不同的教育受众影响着教学目标,人教版中面对高二的学生,苏教版面对高一刚入学的学生,所以两版本教材对教学目标的侧重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外,学习是不局限于个体的,因此教材也该把目标放长远,何不在学生还没有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时候,就告诉他们什么是学习、该怎么学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习,或许这样更能接近荀子写《劝学》想要达到的目标。
   (本文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级语文教育硕士)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150025)

人教版和苏教版中《劝学》教学目标的呈现比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