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有两大内容:一是“言”,即古代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二是“文”,即指文本艺术特色、写作技法和作者的胸襟抱负、理想志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学生汉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语感培养,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语文教学应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可是如今的文言文教学在高考这个大棒的威吓下正不断走向毁灭。虽然教学设计上,我们都对文言文教学倾注了很多汗水,但文言文学习的价值不但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反而扼杀了文言文的生命。文言文这棵参天古树在课堂上不但没有焕发生命的活力,反而奄奄一息。为什么?我们没有把文言文当成鲜活的生命存在,反而变成了枯燥字词之学,上课时要记住几个实词、虚词,学会翻译句子,提炼几条信息等等。
那么,文言文教学的正途在哪里?如何还文言文之本源呢?
古人对字斟句酌的事情很重视,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重要依据,但笔者认为,那不是问题的全部,只是说出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我们如何使文言文教学归还本源,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人们常把学习说成是“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和气势。由此可见,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而我们的课堂恰恰少了朗朗读书声,丢掉了传统精粹做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文言文教学的四读法——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这四读法是统一的整体,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在教学中,我们正确使用这四读法,让文言文的字词知识在读中理解巩固,让文章的意境在读中浮现,让古人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悟出。
一、音读
整体感知是教读任何文学作品的第一步,而文言文整体感知的方法可通过音读实现。一般情况下,在音读法的第一阶段是学生默读文言文,要求读准文言文中的生字、异读字、破读字、通假字,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第二阶段,要领读或跟读,即老师领读,或学生跟录音读。要求,根据教师范读或录音掌握文章的句读和节奏,以及纠正第一阶段读错的字,初步感受文章句读的抑扬顿挫和文句的节奏、音韵美。第三阶段,学生自读,或齐读,或游戏式朗读。这一阶段要求:溜口,读熟,准确把握句读、停顿、节奏,在进一步领会文意的情况下抓住难懂的地方,为意读做准备。
二、意读
意读的要求是读懂文言文内容。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除了文下注释外,学生还会遇到以下难懂的问题:一是学生学过的但是忘掉的一些字词用法和句式,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文化常识等;二是书上没有注释的其他的疑难问题。具体做法是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为三等:较简单的,中等难度的,比较难的。在本阶段第一轮次朗读之前,把较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或提示,可采用自读、齐读、领读等方式,视难易情况可进入下一轮朗读。中等难度的问题和比较难的问题依上述方法进行,一直到完全读懂为止,意读阶段结束。在这一阶段如有必要,可总结主旨,可总结行文结构。也可就文中作者的观点或是人物的做法发表议论,写成一篇小议论文,在班级交流。至此,意读阶段圆满完成,便可进入情读阶段。
三、情读
刘勰说:“缀文成功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以感情写就的,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掀动着感情的波澜。情读的要求是文章要读出感情来。这种感情或是文中作者的,或是文中人物的。具体做法是:或是老师范读或是录音模仿,而后每个学生自己大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揣摩文中情感,把握自己的声音和语调,个体朗读完成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翻译和写作教学,把某些优秀的对话段落或是景物描写段落进行翻译或进行再创作,完成后课堂交流,大家进行评价。
四、美读
“美读”是指在音读、意读、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从美感高度去诵读。诵读时要体现出音调的和谐美、内容的充实美、作者与读者的情调美。要求以审美的眼光、审美的心理来观照作者、文章和自我。美读时,声音萦于耳畔,形象浮于眼前,情感流于心中。某些故事有趣、动作性强、语言张显个性的文章,也可由学生改写成剧本,以话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演,供师生欣赏评论。
经过这四个阶段的朗读,学生对本篇文言文基础知识由知之甚少,到烂熟于心。用南宋学者朱熹的一句话来概括:“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要走熟读成诵的路子。”文言文教学就是如此,只有熟读成诵,才能还原文言文的本源,才能在诵读中把握思想感情,理解记忆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总之,读好了,什么都好了。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希望高中(15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