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部分中学生对学习语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不但无心学习语文,上课不带书,而且不屑于去评价语文课,觉得语文教师教好教坏都无所谓,上课听不听也无所谓。学生宁可花更多精力去啃数理化,也不肯花一点时间去看语文,不管老师对学生苦口婆心地讲多少道理,也无法改变他们的选择。问其原因,他们都认为语文没有英语那么火热,学习起来也没有数理化那么轻松,更没有体、音、美、电脑那么有趣,且在现实中作用又不大,自然就不大喜欢了。
究其原因,还是目前的语文教学没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激情,问题出在语文教师身上。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还不够重视,尤其是课堂心理环境。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组成。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活跃或沉闷、融洽或冷漠、和谐或僵硬等形式,直接对教学效率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良好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创造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课堂境界。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心理环境呢?
一、人格是基石
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基石。学生常用“喜欢”或“不喜欢”来评价老师,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一个为学生亲近和喜爱的老师,其“布道”应该更容易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以得体的仪表、良好的言行,塑造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为构建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打好基石。
正人先正己,教人先教己,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人生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性格、年龄在注重内涵的同时,留心修饰,注重言行,以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师形象。青年教师可以大方的仪表、广泛的爱好和有活力的言行对学生施以兄长般的关怀和教育,形成有热情有活力的教师形象。中年和老年教师可以稳重的气质、得体的仪表、合乎身份的言行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以一副和蔼可亲、慈祥严肃的长者形象赢得众多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教师的人格魅力还来自于深厚的知识积累,掌握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信息,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在教学中对知识的运用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情感是命脉
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其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语文课堂应以优美的意境熏陶学生,以高昂的情感来打开学生心扉,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维系语文课堂的命脉,让学生在其中逐渐形成个人的美好情操。
因此,笔者认为,情感教学可以作为教学调控的一个维度——构建和谐课堂心理环境的命脉。对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善于创设激起学生情感的环境。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爱学乐学。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笔者在讲桌上铺放着洁白的桌布,摆上一盆素雅的兰花,在低沉的哀乐中将学生引入对烈士的深深缅怀之境中,这些环境氛围给学生的是极大的震撼和情感熏陶。其次,要善于以“情”激“情”,体验感悟。教师要带着激情进入角色,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生活气息,让学生从中理解生活、学会生活,以达到身临其境和体悟其情的效果。
课堂需要激情,因为课堂是用激情吹皱的一池春水;学生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教师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育永远具有生命的魅力。
三、语言是血液
语文的光亮,在于找寻言语的韵味,找寻言语鲜活的血液。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需要师生间心与心碰撞的肺腑之言,反对言不由衷的虚伪之言;需要能传承思想才情的醒世之言,反对思而无序的模糊之言。语言是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心理环境的血液。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重视优化语言教学,具有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能,使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光彩。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描叙的语言要条理清晰,议论语言应具有逻辑性,评价语言应温和并注意分寸,尽量避免出现“这个”、“那个”和“是吧”等类的口头禅,力求语言精练,表达准确。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流畅,寓庄于谐、生动感人的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言近旨远、激疑含蓄的语言,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还要注意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重要之处应提高语调,关键之处应重复几句。
四、质疑是精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是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心理环境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发散思维、动手实践乃至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首先,要营造氛围,让学生“敢疑”。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需要适宜的环境,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消除思想的顾虑,从而敢于大胆思考、勇于质疑,这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最佳气候和土壤。其次,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爱疑”。教师应在实践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感悟的契机,教学中要积极引导、鼓励,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让他们各抒己见,把他们天真好奇的心理引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最后,要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善疑”。鼓励学生善思好问,教师的启发引导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使学生明确在哪里寻求疑点。在关键之处教师应扶一把,采取低起点,严要求,使学生一步一步质疑,逐渐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有价值。
综上所述,教师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是构建语文课堂心理环境的基础;教师授课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课堂心理环境构建的命脉;教师精心设疑、方法指导是构建课堂心理环境的关键,最终使语文课堂教学和谐高效,让学生终生受益。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3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