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230

[ 杨延琳 文选 ]   

如何理性对待鲁迅

◇ 杨延琳

   2011年中学语文教材审定时,关于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说法一时甚嚣尘上,然而笔者觉得无论退出与否,鲁迅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伟大人物,值得我们品味和仰慕。无独有偶,2011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用两道大题体现对鲁迅的敬意和看重:一道是语用题,考查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熟悉程度;一道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学生对鲁迅文章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除了江苏卷,其他各省市也在不同程度上设计了有关鲁迅作品的考查题目。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今天怎样看待鲁迅?怎样读懂鲁迅的作品?怎样把鲁迅讲透彻?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全面认识,回归真实
   孟子有言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也就是要知人论世。对待鲁迅,我们也应该持这样的态度。只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代表作是不够的,不能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深入地去挖掘鲁迅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也大可不必,那是专家们的事。对鲁迅的阐释,从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后至今,呈现出多种范式:革命范式、启蒙范式、结构范式,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我们到底认同哪种范式呢?从我们学习鲁迅作品时起,到我们教鲁迅作品时,都是这样定义鲁迅的: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在我们心目中,鲁迅从来就是伟大光辉、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派的鲁迅观,自然有其道理,但笔者认为,那就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那就像神一样完美无缺,缺少真实性。
   所以,今天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鲁迅观:回归真实。鲁迅最大的贡献在于“立人”,即主张个人的自由与独立精神。鲁迅自己并非“神”、“完人”,他有他自己的个性,甚至是缺点。他是一个男人,一个老人,一个普通人。他的思想与情感是一个有变化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充满了困惑与矛盾的复杂机构。他的思想与哲学具有现代性:反对圆满,终结,否定黄金世界,主张人生就是奋斗的过程,怀疑一切既定价值,人生哲学是“反抗绝望”。这是理解鲁迅的重要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理解鲁迅,才能理解他的作品,而这也是将鲁迅作品讲透的一个基本前提。从近年各地高考试卷来看,对于鲁迅文章的考查侧重常识考查和文本内涵的挖掘正是基于这一基础。
   二、取其精华,去其艰涩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必修课本里鲁迅的文章有《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和《祝福》等。此外,还有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这些篇目被编入教材,我们无法选择。但是,在讲这些作品时,我们可以有所取舍,把《拿来主义》中的话略作修改,就是取其精华,去其艰涩。
   我们可以选择学生接受能力范围之内的内容讲,有选择性地彰显精华与遮蔽艰涩,不必求全。鲁迅的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内涵相当丰富,既有社会历史,又有普遍人性。他的优秀作品多为40~50岁之作。鲁迅是个老年型作家,文笔老辣,思想深刻、极端,看透了社会阴暗,人性悲哀。而中学生是12~18岁的少年,其年龄决定了其接受的有限性。他们在接受文本时已具有“前结构”,有选择性,对文本的全部内涵领略有限,拒绝接受或不适于接受。如排斥人性阴暗、价值虚无、男女情感复杂等。过于复杂的作品在面对中学生这样的对象时就无法讲得透彻。要具有选择性,善于取舍,并不是讲得越多、越深刻、越丰富就越好。文本永远向读者敞开着,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领略其中有限的内容,剩下的留待以后慢慢领悟。随着社会阅历、人生经验的增加,学生会“反刍”当年读过的文本。所以教师不必在不宜的年龄阶段强加给学生。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慎重选择前沿学术成果中合适的内容进入课堂,不能全盘吸收,走极端路线。因为前沿的学术成果与教育现实是有距离的,它不可能很快进入普通教育,这是由前沿学术成果的特性和普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学术的特点是具有科学性和先锋性,并不是所有的学术观点都是真理,必须要通过时间、历史的检验。教育是有弹性的,而普通教育是不可能太超前的,教育内容必须是得到公认的真理性知识。中学教育尤其如此,先锋性与研究性内容所占比例极少。因而鲁迅阐释的前沿成果现在还不能全面进入中学教学。
   三、重新解读,与时俱进
   鲁迅早年曾经心研究过许寿裳谈到的人性的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最理想的人性;第二,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第三,它的病根何在。可见,鲁迅早年是非常关心人性问题的,他关心中国问题的切入点就是人性,把人性问题放在前提、基础、出发点上。所以,解读鲁迅小说的核心就是人性,讲解时还可以考虑其现实意义。
   比如《祝福》,以前是将祥林嫂解读为纯朴、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受政、神、族、夫权四大绳索的捆绑。但《祝福》的主题不仅如此,越是经典作品主题越是多义。在《祝福》里,鲁迅决不是怀着欣赏的眼光来写祥林嫂的勤劳纯朴善良。从人性的角度看,鲁迅开始涉及到人性的一个基本的问题——奴性。鲁迅将祥林嫂看成愚昧的一份子,人格、心灵被侮辱糟蹋得一塌糊涂。她是善良,但善良往往是奴性和愚昧的温床。鲁迅的人性观中有一种提倡恶的东西,反对人过于善良、忍耐。
   鲁迅写祥林嫂聚焦在她的奴性上,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却只能赚到女佣的工钱。对这种剥削压榨,毫无怨言,“然而,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起来”。鲁迅在杂文中说: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得过人的地位,中国的历史就是两种时代,一是坐稳了奴隶地位的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祥林嫂就是“坐稳”的奴隶。祥林嫂这样有奴性,结果却还是被赶出门。
   鲁迅对人采用了比较高的标准,生存、温饱、发展,鲁迅对祥林嫂的要求是在发展的层面上。他提出发展,就是要消灭奴性。这个要求很高了。祥林嫂可能发展到这一步吗?祥林嫂这一形象在当今时代仍具有现实意义。如今有些下岗女工,她们也是在为生存、温饱而奔波劳累,默默忍受,不去反抗,不求发展。在特定时空、特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个体很难摆脱奴性,这种奴性仍然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然而,须知今天的现实社会与祥林嫂所处的社会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鲁迅是大师级的人物,他是值得记忆和珍视的,更是值得我们铭记和感怀的,其在高考中不断出现,寓意其实很明显,这是一种精神记忆,是一种对于伟大精神的膜拜和敬仰。对中学生来说,在不断学会做题的时候,在一次次获取高分的同时,更应该从这些或长或短的文本阅读中建构起人生信念,形成独特的具有民族气节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成为自己,更成为脊梁。这是我们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26400)

如何理性对待鲁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