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体现,综合了听、说、读、写甚至观察、感受、概括等各种语文运用能力。所以,写作能力的考查是整个语文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板块。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写作分值占总分40%强,且有递增趋势,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如此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被重视,现状堪忧。
一、教学时间投入较少
不少学校每周或至少每两周安排一次语文连排课,用于作文的布置和讲解。而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专门的作文课,交由教师机动安排。但现实情况却是“作文专用时间”被讲授新课或讲解练习所“借用”。没有“作文专用时间”的语文课堂,每次作文的布置和讲评加起来不超过20分钟。以每学期六到八次写作为单位计算,将得到一个让人惊骇的结果:一学期作文教学所占用时间总共不超过一周!
二、缺少相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指导
作文课之所以让学生“畏惧”、“厌烦”,很大程度是因为作文课就是简单的布置讲评。真正需要加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指导却被忽略或置于次要地位一带而过。布置重在提要求,从题材到体裁,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繁多的要求让学生不知所措,自然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作文讲评则好似批斗,一大堆或者多到仿佛不计其数的缺点,足以让学生上作文课像斗败的公鸡,不能提起精神。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有所提高或突破。师生都对作文课望洋兴叹。
三、忽略日常教学,考前集中训练和突击收效甚微
无论初中、高中,一二年级的作文教学总是学校规定次数内的简单布置和讲评,随意性较大或没有系统的训练目标和任务。将本应循序渐进和呈梯级式提高的作文教学都滞留在三年级的复习中。而为了应对中考、高考,三年级教师在复习时大多采用的都是专题复习,作文也不例外。日常作文教学中写作素材的收集、筛选、整理等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作文复习中却加大了难度和强度,同时向学生要数量和质量。如此高强度的训练有时也许恰恰适得其反。大到审题、立意、取材,小到书写、标点、错别字都要强化训练。这样一段时期的训练难免使学生有“条件式过敏反应”——听到“写作”两字就头疼。
四、学生对写作训练认识不够,敷衍了事
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作文主要靠天赋和基础。将作文的好坏归结于是否有相关思维及灵感,或者觉得自己基础太薄弱不扎实。在此思想驱使下,每次写作都变成应付差事,既无写作兴趣和信心,也体会不到写作带来的舒畅和成就。素材和写作经验的积累更无从谈起。时间在推移,写作水平却难以提高。还有的学生认为写作就是“写”,和听说读写观察感受没有必然联系,写出来的作品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有闭门造车的“味道”。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改进建议,供同人参考。
第一,加大作文教学投入时间。一学期6~8篇作文至少用16~20课时完成。有了充足的时间,教师就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备课,才有可能使每节作文课都有吸引学生的亮点和相应的训练目标与侧重点。反之,过短的授课时间则很难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况且,分配较多的时间,师生才有交流及互动的余地。不少学生反映:希望一学期至少有一次被老师关注,可以提到自己的习作,不论优劣都可以和老师同学分享探讨。而实际情况是老师在作文讲评时总是“概而言之、统而言之”,自己需要慢慢对号入座,逐渐丧失了对作文课的兴趣。教师布置作文时对材料分析、立意指导等如蜻蜓点水,学生感觉似懂非懂。这些现象,应该与授课时间较仓促有关。
第二,加强写作方法技巧点拨,提高课堂利用率。有写作兴趣的学生对作文讲评课总是翘首以待,希望老师提到自己的名字,读到自己的习作。所以,大多数教师也采用分类讲评办法,即将作文分为不同的等级并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样便于找出典型问题对症下药,方法固然不错。但笔者以为,每次着眼于一至两个问题即可,不必小到错别字,大到主题思想,面面俱到。否则,极有可能无意中挫伤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而对于作文布置,教师要根据题目确定指导重点,同样不必全盘兼顾。例如,有审题障碍的训练题目重在和学生分析材料,揣摩命题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切入点、突破口,分解难题,化抽象为形象。而对于无审题障碍的题目是重点启发学生创新立意还是深入挖掘思想则仍然要以本次训练重点为准则。同时,要求学生当堂构思立意,拟好写作提纲也非常必要。甚至抽出足够时间(约50~60分钟)让学生课堂写作,这样既可避免抄袭,又可训练学生的写作速度,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将考点进行合理分割,渗透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尝试、创新非但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而且历经多次探索实践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所谓“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许多成功的案例并不一定适合任何教师,任何学生。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考作文成绩高一定不是考前突击的结果。所以,有步骤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能将中考或高考前的专题训练或强化训练分解渗透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在高中一年级就规划好三年的作文教学。当然,新教材已为我们做好了安排,如亲情、感恩、爱心等话题,专题专项,便于教师实施教学。我们在此要做的是适当拓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学生真正领会掌握这类题材的写作。而不是就题论题,简单布置,使学生只学会某个题目材料的写法,对稍作变形的题目题材却束手无策。
第四,提高学生认识,加强写作训练。从现实情况看,学生并非没有意识到写作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而是忽略了日常训练对提高写作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大多数学生既不注意积累素材,又没有将听说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的习惯。不扩大视野,增加阅读量和相关知识储备量又怎么可以写出好的文章?“死水怕勺舀”,久而久之,原有的“积蓄”逐渐陈旧甚至“缩水”,写作水平自然处于停滞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不仅要求学生看各种类型的作文素材(包括老师印发的相关资料,配套复习资料中的故事,历史、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中可以写进作文的内容等),还要经常鼓励学生看新闻,读报纸,浏览网页,关注时事,甚至了解热门电影,听听街头巷尾的“闲话”,关注宣传栏中的话题等等。总之,一切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话题焦点,都是关注的对象。并且根据学生的爱好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关阅读视听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相关话题的作文学生有话可说,体验到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愉悦,有了写作的兴趣及成功的体验。
总之,写作水平的提升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个旅途我们可以走得不那么辛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我们每一步都扎实走过,千里和一步也许只有咫尺之遥。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职教中心(71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