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236

[ 高裕 文选 ]   

例谈文言倒装句的判断方法

◇ 高裕

   文言句式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句式而言的,也就是说凡是和现代汉语语序不一样的句式都可称之为倒装句。笔者在讲解文言倒装句时发现学生在接受这一文言知识点时比较吃力,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学习时割裂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片面地去学习,也就搞不懂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这些特殊句式。搞不懂这些特殊句式,就不能很好地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有关文言资料总结了一些方法,教学效果明显。
   一、弄清现代汉语一般语序
   这一步是理解掌握文言倒装句的关键。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如下:(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宾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情况下状语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定语要放在中心词(主语、宾语)的前面,宾语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
   例如:儿时的 我 非常 喜欢 布 娃娃。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二、掌握文言倒装句的分类
   在文言句式中,主语、谓语的语序位置和现代汉语语序位置是一样的,定语、状语、宾语的语序有时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根据定语、状语、宾语的语序变化,把文言倒装句分为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三、判断文言倒装句的方法
   1.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但在文言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放在谓语的后面,相对于现代汉语状语的位置变化,就叫状语后置句。最常见有两种情况:
   (1)“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
   例如: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乃号令于三军曰(《勾践灭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
   (2)“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判断方法:文言句式中如有“于”组成的介词结构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并并且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可以判断这个句式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还原,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文言语序: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现代语序:赵氏于齐求救。
   2.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总是要放在谓语动词和介词的后面,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却放在了谓语动词和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下可以判断这个句式是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可分三种情况:否定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陈述句宾语前置。
   判断方法:(1)如果文言否定句中有代词且放在动词的前面,那么这个文言句式就是宾语前置句。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未之有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如果文言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 焉等)且放在动词或介词(如:以)的前面,那么这个文言句式就是宾语前置句。
   例如:沛公安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以战?(《曹刿论战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如果文言陈述句中有“唯(名词或代词)是(动词)”、(名词或代词)之为(动词)”、“何(名词)之有”有这样的句式,那么这些句子也是宾语前置句。“之、是、之为”这些字安插在宾语与动词之间是提宾标志,有时往往用“唯”放在前置的宾语前表示强调。
   例如:唯命是从(《左传·昭公十二年》),唯弈秋之为听(《弈秋》),宋何罪之有(《公输》),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总是放在中心词(主语、宾语)的前面,但是在古汉语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主语、宾语)的后面,相对于现代汉语定语的位置变化,这种句式叫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两种情况:形容词作定语的后置,名词、动词及短语作定语的后置。
   其判断方法:
   (1)形容词作定语的后置。其一般规律为:名词+之+形容词,助词“之”放在形容词前作标志。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离骚》)。
   (2)动词及短语作定语的后置。其一般规律为: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者,助词“者”煞尾作标志。
   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总之,文言倒装句的判断是有规律可循的。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要平时认真归纳总结文言知识,就一定会掌握古文言倒装句的判断方法以及其它的文言知识,日积月累,不断提高,阅读一些浅易的文言文将不是问题。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职教中心(719300)

例谈文言倒装句的判断方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