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其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研究性学习方面首当其冲的地位,缺少探究学习的语文课堂是不成功的。但语文课堂中的探究学习又不同于一般的研究,它必须具备哪些要求呢?
第一,教师要有探究的意识和热情。除非经过了有意识的指导和训练,否则学生在课堂中是不会想到要去探究的,“老师能给现成的答案,我干嘛要去走弯路呢?”所以,老师的探究意识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重要条件。看电视剧或经典小说,每到精彩之处,往往来个“且听下回分解”,是谓“吊胃口”。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吊胃口”的方法能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的期待,增强思维想象力,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某老师教《秋词》,其中有“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老师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古代悲秋的代表作,同学们一定背过不少的诗歌,我们能不能再找一些悲秋的诗句呢?”这样就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大家畅所欲言,争相背了许多有关“秋”的诗句,甚至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第二,语文课堂需要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平台。语文是一门无所不包的学科,其丰富的内容决定了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探究专题,科学、人生、四季、亲情、民俗风情……语文老师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努力开发与课文相匹配的探究课题,语文课堂中应该留有探究的空间,留有值得探究的问题,这样就能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实现语文学科与各门学科的大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例如《春》结尾的三个比喻,老师以此激疑说:“作者说‘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有人认为‘铁一般的’和全文委婉柔和的语调不一致,看看也满有道理,到底哪种说法正确,我也搞不清楚,同学们怎么看呢?”这样就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探究的课题了。
第三,课堂探究学习需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江苏省特级教师黄桂林在作文教学中深有感触。有一次,他布置学生回家学煎鸡蛋,第二天叫学生写作文。由于实践在先,学生有感而发,所以学生拿起笔来,大多一挥而就,写得还真不错。只有小阳咬着笔尖,闷闷不乐,原来,他以前没有煎过鸡蛋,昨天又没有做,所以就只能闭门造车了。后来,黄老师让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但悟出了作文的写作技巧,还更加热衷于社会实践活动(《少年文艺》2007年第三期P12)。语文教学中如果也能像理、化、生等学科一样增加一点操作实验,相信其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第四,课堂探究学习需要让学生亲自去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要解决问题,唯有让学生自主思考。不要以为学生脑子笨,没有别人讲解就想不通。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思考,无论学生成绩多差,“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比如,教学《郑人买履》,学生们要悟出文章的寓意可能有一定的难度,那就反复阅读原文并思考:郑人为什么要凭“度”去买履,这个“度”是生活中的什么?郑人没买到履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如果想不出,那么可以查找资料,互相讨论来解决疑难,这就是自主学习。然后再想想生活中有这样类似的例子吗?这样,即使是再差的学生也会通过思考和学习而有所悟。
当然,在思虑堵塞难以有悟的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学习。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审察之,慎思之,笃行之”。这些至理名言值得我们牢牢记取。
做和尚的要参禅悟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自然一世都成不了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我们可以参照佛教的“参禅悟道”的方法,留下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悟。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问题思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长此以往,再笨的脑子也会闪现灵光。在深思熟虑之后,灵感的火花一旦闪耀,学生就会见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的奇景,产生醍醐灌顶的顿悟。
第五,语文课堂的探究学习需要老师的帮助。讲解和提示是探究学习的必要辅助。对于悟性不是太高的孩子,要让他学有所成,是离不开老师的帮助的。讲解和提示能帮助学生理清思维线索,疏通思维渠道,让学生注意到思考的重点和方法。尽管我们不能“点石成金”,但通过提示和引导,能够触发学生的灵感。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翻译起来特别困难,比如“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当然,要是你把现成的翻译教给学生并让他记住,并不是难事。如果提示一下:“令”“毋”“斩”、“而”、“死”、“者”、“十六七”等词义是可以理解的,要是能弄懂“借”、“第”和“固”的意思不就行了吗?再比如翻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得讲解什么是互文,才能让学生触类旁通。
适当的提示和讲解能够把学生思维引导到光明的世界。然而讲解和提示是需要“度”的,常说的“点到为止”就是指提示的度。《论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一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又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就更注重给予学生自行摸索学习的空间。“道(导)而弗牵”就是只给予引导而不勉强牵着他们走;“强而弗抑”就是要求高而不滥加贬抑;“开而弗达”就是开个头但没有把问题完全解决,让学生自行解难。(《礼记·学记》的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严宇乐)
讲解和提示对开启学生的悟性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应该防止另一倾向——以讲代读,以讲代思,以讲代练,以讲代悟。讲解是学生发展外因,应少讲精讲。要是事无巨细,样样讲通点破,那就无悟可言了。
第六,课堂探究学习需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理科的教学重在运用原理公式进行解释和计算,而语文重在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思辨和论证。对于语文课堂来说,要探究一个大的问题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根据文本的知识点、能力点,激发学生搞一些小的探究,如探讨一些词义,探索一个规律,探讨一个人物形象,利用猜读的方法对文言词语进行归类比较,或利用辩论的方式对某个观点进行析疑等,从而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此外探究学习还要有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思考分析、综合表达等基本能力。课堂中探究的问题过大过多,则有害无益。
总之,探究学习的中心语是学习,探究归根结底是一种方式、手段,探究只是修饰语,探究应服务于学习。探究学习的目的是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九华中学(22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