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在新课程“以生为本”、“重在生成”理念的引领下,自主合作学习成为高效课堂的基本范式。在这一范式下,语文课堂产生了从“教师引领到教师引导”的质的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包括思维品质确实得到了很大提高,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也得到较好的实现。
但综合看待当前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不少的“无用功”现象:一是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时,只有少数成员学习,多数成员空闲;二是教师参与某一组讨论,其它小组趁机偷闲;三是注重讨论的形式,轻视思维的品质。
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多老师都将问题直指在学生身上。这种片面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可能会造成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地否定“自主合作讨论模式”的课堂使用价值。认为这种活动模式是错误的,是形式主义,是不适合现有中学教育教学模式的,但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本还在教师身上。
一、存在问题剖析
1.教学目标不合理
以《劝学》一文来说,许多教师将《劝学》一文的学习目标直接定为: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虚词;了解荀子的思想;背诵《劝学》全文。乍眼一看,这些目标的设立很是符合高中教育教学的理念。第一个目标是结合高考对实虚词的考查设立的;第二个目标是结合《劝学》的思想确立的,从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第三个目标直接符合《考试说明》对高中必背文言文的考查。可以说是有根有据,目标制定可谓切合实际、符合高考。但仔细想来,这样的学习目标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呢?这么有共性的目标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学生了解到学习目标是不是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实虚词是那些?要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了解荀子思想,什么思想?荀子的思想那么的博大,要全部掌握吗?背诵全文,怎样去背诵?怎样背诵能轻松一点呢?当然这些内容不可能完全的在学习目标中体现出来,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去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清晰,更准确,更有动力。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合理,某些时候还体现在活动目的的表述不准确。笔者听一位教师在教《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设计了如下题目:试说说作者的小屋位于哪些地方?这个问题的预设答案是小屋在山中、在树中、在花中、在云霞中。很显然,这条题目的主旨是要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了解小屋的环境从而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可是“小屋位于什么地方”这样的问题显然是缺乏思考的,小屋不就在山上吗?在任课过程中,学生没有得到教师预设的答案,而后就是学生的讨论了。像这样由于预设问题的语言不严密、不科学,所造成的教学上的“高耗低能”,绝对是变相的教学事故。
2.教学预设不切合实际
这里的不切合实际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教学设计与文本内容不合,流于形式。部分教师错误地将自主合作学习理解为讨论、交流等形式化的活动。如:有些教师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在教学预设中确定由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得出作者的创作主旨。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本身就是形式化的。诗词教学本身就应该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不断体会作者的表达特色、创作主旨等相关内容,不注重诵读,反而流于形式上的所谓的活动,本身就是错误的。诗词的鉴赏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总结提高。对于一般高中生来讲,并不具备鉴赏的相关完整的理论体系,讨论几个轮回之后还是一团浆糊,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短时间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长远的角度看是没有前途的,必然被学生们所厌恶,从而产生“无所谓”的感觉。
第二,教学设计与学情不合,南辕北辙。教师依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了课堂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设计了几个问题,殊不知学生对这一块的知识不甚了解,或者早就明白,这样导致学习时,要么耗费长时间不能解决问题,要么学生一目了然,其结果都是浪费了时间而作了“无用功”。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3.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把握不准
笔者曾听过一节讲评试卷的语文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成语辨析,让学生用15分钟时间讨论得出答案。结果学生分工负责很快就完成了。此时教师及时调整还能弥补。这是浅层次对时间把握不准。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观点是多种多样的,甚至会有很大的分歧,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尊重他们的观点,为他们提供比较、交流、互补的平台,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偏偏就在学生讨论得最激烈的时候,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的时候,教师结束了讨论。这种深层次的对时间把握不准,教师不深入研究就不会发现,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二、针对问题调整
首先,教师应明确自己是一个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练好内功,多读、勤思考、重积累,才能在教学环节中得心应手。同时,坚决杜绝 “照本宣科”、“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方法指导、帮助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践活动。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重点,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积极组织、指导、参与,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和明确发展方向。教师的引导,应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教师不充当“劳模”。
其次,注重课堂的开放性。自主课堂之所以难以高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没能得到充分挖掘。要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关键是教师的备课要注重课堂的开放性,核心是课堂内容的开放,即在注重知识点的同时,注意语文的文学性。如《屈原列传》是否可以让学生讨论屈原结局的可行性,《高祖本纪》是否开可以让学生讨论高祖成功的原因。学生有了兴趣课堂自然高效。
再次,教师要培养自己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自觉检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落实改进措施。教学中尽量少出现“无用功”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为此教师就得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就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适时反思,构建教学框架,即时了解全班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后灵活制订教学设计。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性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立项编号:D/2011/02/433)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2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