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语文课堂要将学生从知识的存储器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而以学定教原则恰恰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在一年半的课改实践中,笔者将以学定教的原则引入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面是一些做法。
一、课前预习简明化
传统的预习作业大多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读课文,查补字词,查找作者资料、写作背景等,这种在各类教辅资料上都可以查找到的预习作业既无视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又会在上课时因检查而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新课改的课堂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所以新课改下的预习作业应简明化,将一些简单易懂的识记性内容一带而过,只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阅读疑问并试着解答;学生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大多为本课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可在课堂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展开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做既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状态,又节省出更多的课时用以点拨关键、启发问题、激发兴趣。
比如,笔者在讲小说《祝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预习作业:如果将小说《祝福》改写为剧本,你会将故事发生的场景设置在哪个季节?这是巧合吗?问题一展示,引发了学生们的预习兴趣和深层思考。上课时,在预习思考和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对小说主题便有了这样的理解:希望的季节带给祥林嫂的只有绝望,这便是悲剧震痛人心的地方。还有一个学生是以小诗的形式表达:祥林嫂脸上没有春天里的光,骨子里没有春天里的气,心灵里满是春天里的梦,生命里没有春天里的缘。
再比如笔者在教授《卫风·氓》一诗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女主人公情感变化,布置的预习作业是口译艰涩的古老叙事诗。笔者给出了诗歌前两章打油诗似的译文,要求学生仿照示例,将剩余诗篇译完。由于难度较大,笔者允许学生可以分组合作。打油诗的口语化风格吸引了学生,通过揣摩诗意,打磨语言,每个小组不仅疏通了诗的大意,锻炼了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而且他们通过在此过程中不断研读文本,对于作者要表现的不公平的社会现状和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有了水到渠成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上课时预留的探究时间节省出一半,学生对这篇课文也印象较深。
二、授课内容精要化
新课改教材编排为每学期学两本书,每本书4个单元,每个单元各3篇讲读课文。由于课时紧张,教材篇目繁多,略读课文只能放手让学生自学;教授精读课文时,根据本班学生学情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和教学重点,确保一课一得。课堂上重在以一篇课文为例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口语表述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
比如,根据人教版编写体例,单元编排是采取文体与人文主题相结合的做法,每个单元教学的重点都落在相应的主体上。必修一第一单元文体是诗歌,人文主题是情感与意象。对于学生来说,诗歌题材的确定、意象的筛选、情感的归纳毫无难度,但对于选择意象的目的和情感表达的方法却不能一语中的。因此,笔者在上课时将训练点定在情感的表达上,要求学生探究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必修三第一单元和必修五第一单元同为中外小说,而人物、情节、环境这“小说三要素”在每篇小说中都是鉴赏的重头戏。如果篇篇都如此按部就班地进行细致讲解不免让学生兴致索然,所以笔者研读了两个单元的小说,对每课分别确定一个鉴赏要点,其他要点一带而过。比如《林黛玉进贾府》重在鉴赏人物形象,《祝福》重在探究社会环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重在赏评自然环境,《装在套子里的人》重在研讨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这样以学定教,既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又突出了课堂重点,使学生的质疑、思考围绕一点透彻深入地展开,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
再如,在教授文言文时,笔者一改以往字字落实的传统方法,先让学生结合注释和旧有知识分组合作释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由其他组解答,仍存疑问的由笔者引导学生作答。以往要花两三个课时才能解决的知识点现在一个课时就能轻松解决,而且重点突出,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趣。一个单元的文言文教授完毕,布置学生汇总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比如三课中“之”的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被动句式的标志等;然后从这些常见的语法现象中发现一些规律,并用学过的句子证明。汇总轻而易举,但总结规律、寻找例句证明就绝非易事,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促使他们精读文本,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阅读写作合作化
通过对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和作文评分的分析,我们发现新课标下的高考作文的命题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语言、材料、文化、生活和思想积累。可我们的很多学生在写作时立意肤浅,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不会观察,思考问题没有深度、广度,甚至不会思考;写作过程中语言苍白,论据陈旧。这些都与学生平时的浅观察、零阅读有关。所以教师有必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以阅读带动思考和写作。
在保证教学课时与进度的前提下,笔者每周设置一节专门的阅读课,全程跟班指导。阅读对象由老师建议,比如《南方周末》、《视野》、《读者》等报刊(由于课时问题,不建议学生选择大部头的名著),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阅读关注时事政治和现实生活,拓宽感悟生活的渠道,增加信息积累量,更新知识储备,在观察生活、体味人生中提升能力,进而通过与不同作者交换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见解,为自己的写作打造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后笔者要求学生与读书笔记,多积累语言材料,使作文语言由枯燥俗白转向生动真挚。教师定期批阅,选择有特点的读书笔记在班级内展评交流。读书笔记包括字词摘抄、佳句赏析和感悟联想;还可与随笔练习结合,使读写相得益彰;还要求学生每节阅读课后就本节课的阅读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这样学生在阅读后能迅速将思想感受凝化为文字语言。久而久之,在不断地进行阅读、积累、锤炼中,学生的生活素材渐渐丰富,感悟生活的能力也慢慢提高,再动笔写作就不会言之无物了。
除此之外,在写作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回归作文本源;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还原作文本真。加强随笔练习,让学生能够以高中生的思维去认识、思考、体悟社会和人生,使作文立意由肤浅转向深刻。
虽说教无定法,但如果做到以学定教,就能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兰炼二中(730060)